罗田县周德于邓菊艳夫妇义务照料五保老人20载

03.06.2015  18:31

    新华网湖北频道6月3日电(记者 方政军 通讯员 刘放鸣)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的湖北省罗田县白庙河镇,有一位残疾人周德于和妻子邓菊艳以及子女们,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条件下,倾情照料五保老人20年,被乡亲们传为佳话。

     有我一碗饭就不会饿着你们

    那是1995年的夏天,正当雄心勃勃为尽快实现家庭小康梦而辛勤劳作的白庙河镇眠牛地村村民周德于,在自家的米面加工作坊里由于操作失误,被380幅高压电瞬间击倒,幸亏抢救及时捡回一条性命,但左手却不得不从肩膀以下高位截肢,落下终身残废。一个正当壮年的家庭支柱就这样轰然跌倒,给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六口之家,带来无尽的伤痛。年迈的父母望着残废的儿子整天以泪洗面,常年抱病的妻子不得不拖着病体担负起照顾老人和丈夫的重担,刚刚成年的大女儿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早早地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帮父亲治疗创伤。

    屋漏偏遭连阴雨,正当周德于家里为治病和谋生倍感力不从心的艰难时刻,邻居特困家庭周香山的两间土砖瓦房在洪水中土崩瓦解,60多岁的周香山和40多岁的残疾儿子周远移无处安身,靠周香山每月100元的五保供养费,不要说重建住房,就连父子两一日三餐都难以维持。面对此情此景,一向心地善良的周德于夫妇二话没说,把周香山父子接到了自己的家里同他们一起生活。寒来暑往,衣食住行,无疑给周德于的家庭增添了又一个沉重的负担。每当周香山为给德于家增添负担感到愧疚之时,周德于总是憨笑着对他们说:“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你们”。

     再苦再难我们是一家人

    随着岁月的推移,周德于以顽强的性格一步步战胜了伤痛的折磨,失去了左手使他更坚定了求生的欲望,在一次次肩膀鲜血直流的伤痛中,他坚强掌握了一只手拉牛耕田的技巧;在一次次汗水和泪水的交织中,他学会了一只手砍柴和插秧播种;在一次次乡亲们以及亲友的怀疑和责备声中,他用同样的孝心和礼节照顾着父母和周香山老人,直到周香山老人病逝,他以同父母同等的葬礼安葬了周香山这个毫不相干的孤寡老人。在周香山病重期间,他日夜守候在老人的床前,为老人端屎端尿,为老人擦洗身体,老人在弥留之际最不放心的是他那残疾儿子将来的生活,老人拉着周德于的手几次想说话都说不出来,周德于明白了老人的意思,就俯下身去亲切地对老人说,您老就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远移的,再苦再难我们是一家人。周香山老人这才安详的离去。

    周德于对老人是这样承诺的,他更是这样做的,春夏秋冬季节转换,德于的妻子邓菊艳宁可自己三年没添一件衣服,而给周远移每年要购买三、四套衣服,有时候周远移生活不能自理,邓菊艳不仅要不停的帮他换洗被子和床单,还要给他擦洗身体,一日三餐都是邓菊艳送到床前喂给远移吃。乡亲们无不赞叹的说,菊艳真是难得的好人啊,对一个无亲无故的五保老人这么细心照料,就是亲生的儿女也难以做到啊。

     回报社会是我应尽的责任

    周德于虽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但山里人的朴实和憨厚使他从小就懂得知恩图报,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把他一家从一平如洗发展到现在的丰衣足食,在他受伤致残最困难的时期,是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乡亲们的照顾和帮助,使他从身体残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使他一家慢慢从困境里走向了光明,在他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幸运的人,没有因为身体残疾而被人看不起,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农民而遭到社会的遗弃。是党和政府给了他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是乡亲们的关心和帮助给了他最大的安慰,他发誓要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回报社会。

    从2000年起,周德于用自己的智慧和那有力的右手,在自己的生活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他除了耕种自己的责任田地以外,还承包了乡亲们因外出务工而抛荒的田地近10亩,他还学会了药材种植和畜牧养殖,用勤劳的汗水使这个原本困难的家庭一步步走向富裕。妻子的病也慢慢好了起来,儿女也长大了,成家了,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可他倾心照顾五保老人的情怀随着家庭的富裕而越来越浓。在儿女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义务投资两万多元为周远移建起了亮堂的新房和实用的家具,没有向当地政府和村委会要过一分钱。当县民政局局长闻讯上门表示慰问、感谢他20年来无私奉献照顾五保老人时,他憨笑着轻轻回答:“回报社会是我应尽的责任”。

(责任编辑 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