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80后教授:埋头深耕科研沃土

16.04.2018  15:32

我校8名教师入选湖北省第八批“百人计划”,其中,梁世恒、王正帮、袁文雅3人入选“百人计划”科技创新项目,张豫鹏、蒋选丰、李爱涛、陈晶晶、刘奕5人入选“百人计划”青年百人项目。

在入选的8名教师中,年龄最大的1980年出生,最小的1986年出生,他们均为“80后”。日前,本报记者走近他们中的部分代表,关注他们的科研生活,了解他们的科研期待。

梁世恒:扎根实验室的“85后”教授

本报讯(记者团 陈倩)“我觉得科研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研究成果从想法诞生到实现的过程会让人乐在其中。”1986年出生的梁世恒目前是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常年扎根实验室是他的工作常态,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梁世恒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08年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师从韩秀峰研究员开展自旋电子学的研究。博士毕业后,梁世恒先后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梁世恒的研究领域是自旋电子学,据他介绍,自旋电子学是凝聚态物理中新兴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非常迅速。“很多国家纷纷布局自旋电子学领域的战略发展,推动科学进展和技术突破,其相关重大科学和技术价值引发了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许多国家战略部署的重点。

作为科研骨干成员,梁世恒先后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法国科研署-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合作项目等,目前在国际一流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Materials、NanoLett等发表学术、会议论文30余篇,曾参与撰写《自旋电子学导论》一书。

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科技创新项目,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我会继续努力,争取为中部地区的崛起做出贡献。”梁世恒说,他目前最大的期望就是自旋电子学设备启动之后能够完成好申请的项目。

王正帮:潜心致力薄膜研究

本报讯(记者团 李若瑾)“设计制备高质量的、能够应用于生产生活的MOF薄膜是我工作的重心与目标。”清明法定假期期间,记者见到了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中分析实验数据的“85后”教授王正帮。他说,自己与材料学院的“情谊”,弹指一挥间便是10余年之久。

王正帮2008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材料物理专业,2015年博士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功能界面所,并留在该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15年初升任课题组组长;期间,在 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7年入选湖北省 “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王正帮介绍,MOF材料具备结构多样性、可设计性、多孔性、超高比表面积以及化学功能化途径丰富等优异特性,在诸多研究领域呈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近20年来,超过7万种不同结构的MOF材料被设计和制备出来,而且深度研发其潜在的功能应用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其中包括探索和研究MOF材料的器件化应用。“要实现器件化应用,关键在于设计制备高质量的MOF薄膜。

然而,国际上从事MOF薄膜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相对较少,这方面的研究有待更加深入地挖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7年9月,王正帮从德国回到母校湖北大学,成立了新型多孔功能分子薄膜课题组,目前,主要从事金属有机框架 (MOFs)功能薄膜材料的研究工作。“MOF薄膜的传统制备方法主要是旋涂法和水热法,薄膜比较粗糙且缺陷较多,器件性能不够理想。开发先进的MOF薄膜制备技术,探索薄膜的生长机理,实现多功能性MOF结构的可控组装,最终满足高质量高性能的器件化应用需求是目前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王正帮说,作为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的高校,湖北大学的资源配置逐渐齐全,尤其是近年来学院在材料结构性能表征方面的仪器配置上加大了力度,购买了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给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很多材料的结构表征都可以在院内完成。“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科技创新项目,为我个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希望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为科研提供的良好平台,与其他老师协同合作,为母校材料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袁文雅:在植物研究中实现科研理想

本报讯(记者团 孙冰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袁文雅的工作常态。“植物研究越深入,未知的内容会越多。

2009年袁文雅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009年至2016年,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中心开展研究工作。他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篇,包括1篇国际著名杂志PlantJournal及1篇国际顶级遗传学杂志NatureGenetics,还以主要发明人申请国内专利1项。

      水稻和拟南芥是袁文雅主要研究的两种模式植物。他介绍,水稻和拟南芥的基因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可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当植物引种到气候不适宜种植的地区时,可以通过基因调控改良;当人工杂交育种遇到花期不一致时,也可以通过基因调控来延长或缩短花期。除此之外,其它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遗传改良可广泛应用于增加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病、抗虫、抗逆能力,提高果实品质等方面。他将研究重心放在水稻的表观遗传和基因表达调控方面,同时计划开始研究拟南芥新基因调控。

袁文雅说,今年已经是他从事植物研究的第17个年头,“希望一直扎根在这个领域,实现自身的科研理想。”他表示,湖大近几年引入了不少年轻血液,吸引了一批有理想做科研的年轻老师,学校的科研氛围非常浓厚,科研硬件环境在不断改善,“近期刚搬进了全新的实验室,给我们科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李爱涛:团结协作 提升科研水平

本报讯(记者团 王吉玥 黄佳佳)李爱涛教授2010年博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发酵工程专业,2011年至2017年,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马普煤炭研究所开展研究工作。

 

李爱涛主要研究蛋白质定向进化和绿色生物转化,并取得了原创和突破性成果。他发表SCI论文26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Nat.Commun.和Angew.Chem.Int.Ed.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篇,以合作作者在JACS和 ACSCatal.发表多篇论文,还出版外文专著2部,获得专利2项。

目前,李爱涛正带领研究生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用于加工简单、廉价的底物合成高附加值的生物产品。李爱涛表示,他们将构建一种细胞合成熊果苷,它是当今流行的最为安全有效的美白原料,也是21世纪理想皮肤美白祛斑活性剂。

谈到入选“百人计划”,李爱涛表示很荣幸,他说:“现在科研环境不断地改善,科研氛围越来越好,好多年轻的海归老师干劲十足。”立足当前科研平台和条件,他表示自己将与团队师生一起,团结协作,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在培养国家级人才和构筑国家级实验平台上有新突破。

 

原文载于《湖北大学报》第11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