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不是科学理性的对立面
12月5日,有网友爆料,西安医学院北校区疑似有大量狗被用于“实验”然后遗弃。从视频中看,狗狗身上满是伤痕,有的疑似手术伤口且还在流血,狗疼得一直在抽搐。而在该批被遗弃狗附近,还发现药物注射液的包装盒及医用无菌巾。
该事件仍在调查中,这些实验用狗究竟是“在实验中尚未处理”还是“被遗弃”,未有定论。但不管实验结束与否,让实验动物在天台上与公共空间接触,不仅有违公共观感,更存在卫生隐患。按照相关规定,实验动物必须统一回收、及时冷冻、尸体焚烧,该医学院的处理流程显然不合规定,需要反思和整改。
事件曝光后,除去对流程规范的讨论,更多的声音是谴责这样的实验“残忍”、“心疼狗”,这遭到另一部分人反击,他们指出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和医科学习的必需,更认为媒体曝出此话题是在挑拨医患关系。
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对其他生命体的痛苦感同身受,不愿看到猫狗等动物受折磨,是人之常情,为什么会受到嘲笑?因为许多人认为,既然动物实验是一种科学上的必然选择,如果谴责它,就是站在了科学理性的对立面,是“没知识”、“不理性”的体现。
在一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忘记,文明的进步依靠的不是只有科学和理性。如果只追求科学昌明和社会效率,我们大可以抛下智障人士、残障人士、文盲等人群来搞社会发展,但事实上,反而是“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人类共有的价值观的形成,就仰赖于“同情”等科学精神之外的人性。
200多年前,白人随意砍断不听话的黑奴的手脚,不以为恶。后来,种植园中断手断脚的照片被刊登,引发公众的同情和广泛讨论,这组照片最终成为了黑奴地位改善乃至最终解放的一个契机。回顾历史,女性、黑人等群体都曾没有完整的“人权”,正是由于“感同身受”,这些弱者与异类逐渐获得了道德关怀,使得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走向了文明。
当然,猫狗等动物在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之外,我们反对用人类世界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对待动物的方式,但这绝不代表对动物的虐杀是天经地义,更不代表对这些实验动物表露出同情就该被嘲笑。归根结底,只有在科学发展中始终珍视宝贵的人性,科学的进步之路才不会走偏。(蒋哲)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