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
湖北省委、省政府以打造新的增长极为目标,按照“四化同步”、“五位一体”的要求,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举全省之力,走出了一条区域综合发展推动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成效显著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片区11个县(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2013年为例,恩施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2.5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9.9%、10.2%;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6.6亿元,增长17.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4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00多亿元。宜昌市五峰、长阳、秭归三县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亿元、100亿元、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14%、13.5%;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亿元、5亿元、6.18亿元,同比增长34%、28%、23.4%。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沪渝高速宜恩段顺利建成通车和宜万铁路开通运营,给武陵山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渝利铁路已在2013年底建成通车,恩施至重庆只需要2小时,恩施至武汉开通动车后,最短时间只要3个小时。片区县(市)每年农村公路的建设规模是其他县(市)的1.5倍。2013年,片区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的比例达97.5%,比2010年提高10.2%,交通条件的改善,筑牢了片区发展的“底盘”。县城和重点乡镇的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城镇街道、园林绿化、环卫城管、城镇面积大为增加,功能大幅提升,片区县(市)的城镇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工业化进程明显提速。在国家扶持政策叠加机遇的带动下,片区各县(市)干部群众发展工业的意识、能力大为增强,工业化实现了大突破。一是打造大园区。五峰、秭归等县分别在宜昌市高新区、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发展“飞地园区”或“飞地项目”(异地经济),实行基础共建、产业共育、环保共担、利益共享。目前,已建成的26个项目年产值超过150亿元,利税3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万多人。二是发展大产业。恩施州围绕培植旅游产业,深入实施“旅游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带动餐饮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2013年,恩施州共接待游客2650万人次,增长20.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5亿元,增长23.4%,人均增收3700元,荣获“最佳城市旅游目的地”殊荣。三是培育大企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企业做大做强。2013年恩施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8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5家,“特色中国·恩施馆”网上商城开通,恩施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种植养殖、外出打工、家门口就业、回归创业已成为片区(县)农民增收主渠道。2013年,恩施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35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0.5%、14.5%,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宜昌市秭归、长阳、五峰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150元、5493元、4392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8.6%、45%、53%。恩施州大力发展旅游业和 “三叶”经济(茶叶、烟叶、菜叶),农民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提升。
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有卫生室的行政村达到100%,大部分贫困乡镇建设了文体综合服务站,每个行政村建农家书屋,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约7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州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3天,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长期困扰群众的“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扶贫攻坚气场明显高涨。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集中火力打好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扶贫攻坚战已成为各级各地共识。国家部委倾力帮扶,给人给钱给项目,尽其所能。2013年,中央、省直有关部门共落实武陵山片区11个县(市)扶持资金53.34亿元,县(市)平均4.8亿;片区干部群众自主发展热情空前高涨。虽然片区县(市)多为老、少、边、穷县,但“人穷志不穷”,抢抓片区扶贫攻坚的重大机遇,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团结拼搏,走出了一条精神区位领先、思想观念领先、体制机制领先、干部作风领先的山区穷县发展之路。群众普遍感到“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勤劳诚信,脱贫致富肯定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