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里”主体工程完工 复活百年前的汉味

15.06.2015  11:04

城市

因故事

而出彩

杨于泽

武汉园博会佳期将至,建在园博会会址内的汉口里定于今年9月开街运营,汉口里现在面向全球征集老武汉故事。趁着众多国内国际友人走进武汉的机会,发掘、整理老武汉故事,深得城市营销的三昧。

听故事,是人的一种文化天性。儿童时代,我们爱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讲故事,从古传承到如今,不曾过时。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它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本”。汉民族除了史诗,还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是关于历史和人物的故事,它们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源流与民族认同的精神符号。

每座城市也有自己的老故事,城市历史越悠久,老故事也越多。有没有故事,实际上是一座城市有没有历史深度的一把标尺。城市老故事可以由建筑唤起,也可以由地名提示,还可能载于书册,或者在民间口耳相传。武汉三镇还有很多老建筑、老地名、名胜古迹,比如鹦鹉洲、黄鹤楼,都是老故事的富集区。

有故事是一码事,懂不懂得讲故事的妙用,却是另一码事。现在做生意的人都知道讲故事的重要性:卖矿泉水的在讲故事,创业者在讲故事,申请读世界名校的高中生在讲故事。脱口秀明星周立波、王自健靠讲故事吃饭。善讲故事的结果,是把自己推销出去了,吃香喝辣,不在话下。

讲故事,也可以成为一种城市叙事法,说穿了就是城市营销术。近些年来,很多城市都在做城市形象广告。历史、产业优势、时尚元素,都可以成为城市叙事的一部分。但不要忘了,老故事也是我们城市的精神遗产。汉口的老街、老房子,如果配上一些历史与人物故事,肯定别有风味与诗意。

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套用这句话,世界上没有城市,只有建筑、从古至今居住在城中的人及其故事。武汉需要下一番苦功,把各种老故事搜集整理出来,并讲述出去,让海内外人士对武汉发生兴趣,对我们城市心向往之。

作为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区最大的服务区和浓缩百年前大汉口历史文化风貌的仿古街区,“汉口里”的建设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昨日,笔者探访位于三环线汉口北段和江汉经济开发区之间的“汉口里”工地,见到“汉口里”主体建筑均已成型,不少青砖木楼已透出汉口老街的韵味。

负责“汉口里”项目的武汉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汉口里位于武汉园林博览园东入口,占地面积66800,以“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三街及花楼街一片”为蓝本复建,主体建筑16栋,另建有汉口码头牌坊和一座西式钟楼,7号地铁线一座地铁站建在钟楼广场前。

笔者看到,正在进行外立面装修的钟楼位于“汉口里”中心位置。钟楼西,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平行向西展开。钟楼东,有南花楼街、北花楼街组成花楼街片区,南花楼街有一座教堂建筑。

在大夹街,工人们忙于回填街面土方;一栋中式民居建筑里,来自江西上饶的工匠正在雕刻茶花图案的木门。

复建的山陕会馆位于大夹街西端,戏台前是广场,正对着园区检票入口。山陕会馆内有两个天井,构成两进院落。工作人员介绍,会馆二楼将建城市故事馆,将有图片、音像展示区和游客体验区。

接近街区中心钟楼,开始有了西式建筑,钟楼以北的花楼街区,则以西式建筑为主,墙体立面极富层次感。仿建的大汉口旅馆,就位于花楼街口。与钟楼相连的西式建筑,门廊红砖上可看到万字符,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砖来自汉口黄石路两栋拆迁的老建筑。“汉口里”建筑中,共有十几万块砖和一些条石、木料,来自汉口老建筑。

“汉口里”项目建设部土建工程师肖勤武告诉记者,“汉口里”意在复原晚清民初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等代表性建筑和文化、商业形态,展现老汉口生活方式,融合文化、创意、休闲产业多重元素,使之成为“武汉人常来,外地人想来”的城市名片。向全球征集老武汉故事就是为“汉口里”注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基因,并用适当方式进行呈现。

肖勤武说,预计到7月底,整个项目园建工程将完工。目前室内装修中,部分商户装修已开始。(记者万建辉)

青石板街道

广东会馆和钟楼广场

广东会馆沿袭中式会馆小圈子的理念,以院落为主,融汇岭南建筑风格。飞檐走兽,起翘高挑,顶部绿色琉璃瓦面,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为主,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主体建筑戏楼设置在会馆的前部,顶部是用细木构件榫接而成的螺旋式藻井,线条流畅,具有岭南建筑精致、自由、开放空间的特点。

江西会馆

亦称汉口万寿宫,建于清康熙末年。是当时武汉首屈一指的宫殿式建筑。

凡1871-1971年间的老武汉里弄、老武汉民谣、老武汉市井、老武汉民俗、老武汉娱乐、老武汉小吃、老武汉风情、老武汉习俗、老武汉商铺、老武汉街巷、老武汉行当、老武汉老房子、老武汉方言谚语等相关故事及图片,均可通过电子邮件发至[email protected]

汉口大旅馆

复建精品酒店,现代建筑风格与欧式阳台结合,营造雅致、悠闲的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