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呆大赛”,有价值吗?
18日下午2点,一场“全国发呆大赛首站”的另类活动在成都举行。170名参赛者同时发呆,坐在地上不动不笑,保持放空,听到手机铃声响起也不能接,否则淘汰。据悉,上月韩国已举办过一次“发呆大赛”。主办方称:大赛目的是为了缓解现代社会压力,让大家放慢脚步。但比赛持续数小时后,这场原本闲适的发呆大赛,变得更像一场以奖品为彩头的决心比拼。(11月19日 《成都商报》)
正方
刘建国:读懂“发呆大赛”背后的自我价值
成都市的“发呆大赛”中,一部iPhone6手机,成为了很多选手参与比赛的诱因。但是,根据很多选手的说法,他们在本次“发呆大赛”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有些人在发呆时想到了家庭的温馨,有些人则想到了生活的不易,有的人想到了自己的奋斗历程等等。总之,通过傻呆呆的表现,他们从快节奏的生活中释放出了自己,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本真。
这无疑就是“发呆大赛”背后的最大价值,这种价值要远远超过了iPhone6手机奖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总被快节奏的生活拖累,对于周围美丽的风景视而不见。忙忙碌碌中,我们总是责怪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总是抱怨周围不顺心事情。但是,如果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并不是我们周围没有美景,而是缺乏了发现美的眼睛,被步履匆匆的紧张感摧毁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应该在疲惫中学会放松,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慢节奏的感受。这需要自我调节,让自己找到自我归属感,而不是被别人的节奏所打乱。虽然,在“发呆大赛”中,大部分选手的目的都是一部iPhone6手机,可是在激烈的比拼中,选手们已经领会到了发呆所带来的自我价值。肯定的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发呆大赛”,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去享受发呆所带来的快乐和惬意,给自己释放压力和回味幸福的机会,让自己疲惫的心灵找到舒心的港湾。偶尔且适当的发呆,对于未来人生的前行,无疑积蓄了更多的力量。
反方
戚 伟:“发呆大赛”,画地为牢的圈套
参加“发呆大赛”的170多人虽然“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冥想思考,自我调节,但我们也不要盲目羡慕。应该看到,立冬十日“地已冻”,静坐在户外数小时,可能引起急性的或慢性的疾病。而且,咱不能眼里只盯着“一部iPhone6”这样的唯一奖品,也应考虑自己获得奖品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每个参赛者在时间和健康上的投入却已是见不到回报的“沉没成本”。主办方既不考虑参赛者的健康,又不大方提供“参与奖”、“安慰奖”,恐怕传播“慢生活”也只是噱头,以炒作博取商业利益才是真相。
从前当学生时,我也喜欢站着发呆;现在,我却早已没有了发呆的习惯。以前发呆,是懒惰作祟不想看书学习,又没有玩乐活动,只好一个人去“发散思维”;现在没有了发呆的习惯,是因为我有喜欢的工作可以为之忙碌,下了班有喜欢的人可以腻在一起,没空去发呆。至于过去发呆时有没有想出过什么“至理名言”、做出过什么“重大决定”,我完全想不起来了。不知您是否也有同感?发呆本已空虚,为发呆而发呆更是对时间和生命的挥霍。如果需要沉思,应该有针对性地将思维聚集在一个问题上,将想到的点子一个一个地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而不是漫无目的地“闭眼静坐”,任由思绪乱碰乱撞,最后只剩一身疲惫。
当然,既然人类有发呆这种“习性”,发呆可能确实有“俗人”、“忙人”通常认识不到的好处。发呆让人有“轻松舒服”的感觉,在前途迷茫,或是遇到危机不知所措时,发呆或许能帮助人缓解内心的苦闷,形成身体的自我保护。偶尔思绪“飞远”,发一会儿呆,算不上是什么坏事。但如果为了赢奖品而强迫自己发呆四五个小时,那么发呆仅有的益处可能也荡然无存了。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