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互动共治”社会治理新模式引学界关注
中新网厦门7月7日电 (艾启平 党波涛)“共同缔造·探索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高端研讨会7日在此间开幕。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高校、科研机构等数十位专家学者,赴厦门海沧区各街镇和社区调研,并专题研讨相关前沿课题。
经济发展面临“社会病”
海沧区位于厦门市西部,东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西与漳州接壤。经过25年台商投资区、10年行政区的开发建设,海沧区从一个偏僻的闽南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港区繁荣、工业发达、城区兴旺的现代化新区,综合经济实力跻身2013年度“中国百强区”第20名,排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第19位。
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推进,海沧区由“渔村变为新城”,步入中等收入社会。但在经济的大跨越下,海沧也面临着系列“社会病”。
专家指出,这些“社会病”主要包括,传统包办式管理导致政府“花钱找卖”、“吃力不讨好”,政府与社会张力扩大、政府与民众隔阂加深等问题。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李明欢教授见证了海沧区蜕变过程。她表示,经济社会发展所得,应转化成为民生支出,转化成百姓的实惠。
探索“互动共治”新模式
如何缝合“中等收入社会裂痕”?为解决社会“信任问题”和民众“参与问题”,2013年,海沧区开展以改善政府、激活社会、唤醒民众参与为核心的“共同缔造”改革实践,建构出以法治、自治与协商民主为支柱的“互动共治”社会治理新模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理体系架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介绍说,海沧“互动共治”新模式,在纵向关系上形成了“区统筹——镇(街)治理——村(居)服务——自治单元自治”的上下治理体系,在社区横向层面形成了“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会组织”的多元互动关系。
邓大才教授表示,这种社会治理的新模式,破解了政府与社会失衡、社会失序、自治失效三大难题,推进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居民自治”是核心和落脚点
居民自治是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关键。但传统居民自治基本是政府主导,往往会出现“干部唱戏,群众看戏”的自治空转困境。
据海沧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通过“微自治”让社会参与进来,使自治运转起来;通过开展“五微工程”,以美好环境为基础开展“微行动”,以创新惠民为切入拓展“微组织”,以同驻共治为核心施展“微自治”,以“信息网格化”为纽带开启“微生活”,以实事小事为载体满足居民的“微心愿”。
新阳街道兴旺社区居委会书记许敏芳介绍,前不久,兴旺社区在厦门市率先开展“我爱我楼”活动。连日来,居民们自发参与了楼栋卫生洁净、邻里一家亲、楼名征集、楼道文化墙设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共同提升社区环境,解决社区部分小区楼栋存在的邻里互动少及楼栋卫生状况较差等问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何包钢教授表示,海沧区根据居民自治的不同条件、不同情况来开展不同方式的居民自治,充满了地方智慧。(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