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15名博士医生走遍湖北山区 疑难杂症碰上哈佛博士
开栏的话
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柔性流动,是推进人才工作重点下移的有效途径。经过4年实践,由省委组织部、团省委实施的“博士服务团”成为基层欢迎、社会认可的人才工作品牌,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
今年3月,第四批115名“博士服务团”成员接力进山,在贫困山区贡献才智、绽放青春。快至年底了,他们工作成效如何?本报记者深入探访,18日起推出“博士服务团在基层”专栏,敬请关注。
17日中午,十堰竹溪,38岁的秦美珍手脚麻利地在家做饭。一个多月前,她还瘫痪在床,动弹不得。改变,源于一次义诊。她记住了恩人的名字:熊念。
31岁的熊念是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博士服务团义诊团成员。10月27日,竹溪县人民医院,15名来自武汉大型省级三甲医院的医学博士摆桌义诊,秦美珍被亲戚们搀扶着,挪到了熊念面前。
“手脚能动吗?”“敲这里,有反应吗?”一番询问后,熊念判断秦美珍患上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这种病症是疑难病、罕见病,恰好对口熊念的研究方向。“在熊医生的帮助下,我不仅病治好了,还获得医疗资助。”秦美珍说,在此之前,她曾到北京上海就诊,花了不少冤枉钱。
和秦美珍一样,贫困地区不少患者,因为没钱或者精力不济,没能去大医院看病,小病拖成了大病。博士问诊到家门口,不仅带来一流的技术,还带来“爱心救心”、七彩梦等医疗救助项目,深受群众欢迎。
“我们去过的大悟、孝昌、远安、长阳、竹溪、竹山等地,清晨6点就有人排队,很多都是偏远村镇的百姓。”熊念介绍。在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巡回义诊现场,不论高温酷暑、天寒地冻,博士们宁可自己多受累,不让患者白跑腿,吃盒饭、连轴转,一天最少接待患者300人,多则1200多人。
在挂职单位,博士们争当“红娘”,促进当地卫生部门与各大医院对接,建立医疗资源共享体系,开通绿色就诊通道。
跑完四大连片贫困山区,15名医学博士正筹划送医到红色土地:罗田、蕲春、红安、洪湖。省委组织部、团省委、派出单位积极协调联络,当好后盾,让博士们安心工作。 (彭小萍、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