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东西融合”让学习无处不在
上午9点,学生们陆续走入教室。尽管他们来自不同国家,肤色各异,却都显得非常兴奋。每个教室的学生人数从十多人到五六人不等,相比于传统的大学课堂,这里更像以交流为主的讨论室。而来到学生公寓,咖啡美食吧格外显眼,可以为学生提供咖啡、饮料、点心等,楼道内设立了多个直饮水取水处。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教学楼的休息区域,还是在休闲餐厅、咖啡厅,乃至宿舍客厅,都摆放着适合座谈讨论的桌椅,真正实现“无处不教室”。
这里,是11月17日正式启用的昆山杜克大学新校园。所有硬件设施,都围绕着一个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无障碍的交流、思想碰撞的机会。
2013年9月,昆山杜克大学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成为首个设在县级市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今年秋季正式开学,校园位于昆山阳澄湖科技园内,一期项目占地200余亩,由全球最大建筑设计事务所Gensler设计,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中国元素和先进教育科技,建筑风格开阔通畅并极具现代气息。
校园毗邻阳澄湖,因此使用了大量的“水”元素,以展现江南水乡运河水道密布的自然与文化特征。学术中心、会议中心、学生公寓、教师公寓以及服务楼,各种设施先进、不同功能的建筑环绕位于校园中央的方形水景和湖心亭。校园设计还充分采用了适合昆山当地气候和地形的遮阳、自然冷却和自然防洪措施,以达到可持续性建筑和低碳节能的目标。
作为校园的设计者,Gensler 建筑设计事务所Tim Etherington颇为骄傲地说,“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风格以及景观构造,都将对学生们课堂内外的学习以及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想要创造一个让人人实现学习无处不在的校园,通过将现代地标性风格与当地文化进行充分结合,并与杜克大学及其倡导的博雅通识教育融为一体,赋予每座建筑独有的风貌。”
“我们的校园已展示出世界一流学府的魅力,彰显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美国文化,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精神,还折射出‘上善若水’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哲学思考。”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说,“昆山杜克大学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位于中国的全球性学术中心,致力于通过打造面向问题、面向需求、面向前沿的学术项目和研究机构来应对未来中国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刘经南介绍,目前昆山杜克大学开设三个颁发美国杜克大学硕士学位的学术项目,包括医学物理理学硕士、全球健康理学与管理学硕士。同时,还开设全球第二校园国际化学习学期项目,为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在校本科学生提供一学期的通识博雅教育体验,并授予杜克大学学分。
第一批100多名学生来自四大洲、11个国家,与国际化的学生构成相匹配的是教学设施的国际化水平。在这里,学生可以和美国杜克大学共用一个图书数据库、参加跨学科和领域的课程、体验“小班化”教学。
两面通透的玻璃暖房,1名杜克大学老师和1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围坐一起讨论课题,你可以随意发问、随意走动、随意表达“天方夜谭”的想法。“从来没想过,上课还能如此随性和舒适。”来自北京大学预防医学系的学生郭娜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反而让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玛丽·布朗·布洛克说,开阔舒适的现代化校园是昆山杜克大学发展的有力支撑,提供创新学习机会,鼓励多样化学习方式,以及营造浓厚的校园社区氛围。“昆山杜克大学致力于发展通识博雅教育,这里是一个学术的殿堂,有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师生们共同学习与生活,我们希望这样的创新教育能满足全球高等教育不断变化的需求。”
毫无疑问,昆山杜克大学的建立,有利于江苏获得国际教育经验、培养高级创新技能、提高高校办学质量。而对于所在地昆山而言,这里更是一个全球化的人才宝库,一个创新梦想的发源地。
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表示,昆山杜克大学的建设承载着昆山加快城市国际化、打造发展升级版的梦想。希望昆山杜克大学,作为昆山的城市地标和全体昆山人民的骄傲,不仅成为昆山引进培育国际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接国际优质资源的重要平台,拓展全球视野的重要窗口,而且在促进昆山与武汉大学、杜克大学交流合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推动昆山思维国际化、观念国际化、知识国际化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贡献。
http://xh.xhby.net/mp2/html/2014-11/28/content_1160592.htm
(稿件来源:《新华日报》2014年11月28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