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成效初显
图为:高山优质绿茶基地
图为:城市恬园
图为:汉江生态治理
图为:生态文明十堰市
湖北日报讯 十堰市位于汉江中上游,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64.7%,是阻止沙尘暴、荒漠化南下东移和西南酸雨北上的天然屏障,是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对于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地位至关重要,责任极为重大。
多年来,十堰市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方面见识早、谋划早、启动早,推进建设成效初显。
全面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打造绿色汉江
“十二五”以来,十堰市累计生态治理投资50多亿元,森林面积达1289.9千公顷,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达到9个(国家级4个、省级5个)、省级以上森林和湿地公园1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湿地公园2个),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全省第一。十堰市投入8.9亿元,综合治理汇入丹江口水库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等五条不达标河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9%和96.5%,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全面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提供制度保障
十堰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机构,编制完善了《十堰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十堰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十堰市泗河流域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出台了《十堰市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十堰市环保目标考核办法》、《十堰市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面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夯实产业基础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思路,十堰市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转型发展。
在中心城区,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十堰市大力发展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加快“退二进三”步伐,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际商用车之都、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在竹房城镇带,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村镇,重点培育水电能源、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矿产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打造百公里绿色城镇带和新农村示范区。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努力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低碳工业集聚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示范区。通过城乡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努力把十堰市75-80%的人口、95%以上的经济总量集中到“一城两带”上来,实现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对其他高山、远山等生存条件差、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适合发展的地区,实施生态保护、退耕还林和移民搬迁。同时,奋力推进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养殖“四百万”基地工程建设,着力培植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现代物流等百亿特色产业,该市产业结构正朝着“一主多元”体系转型发展。目前,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达500万亩;拥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标志品牌210多个,占全省三分之一;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00亿元,同比增长40%。
继续保持和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全力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引领区
图为:丹江口水库大坝
图为:武当山胜境
湖北日报讯 十堰市委书记 周霁
十堰是汉江入鄂门户和核心板块。长期以来,十堰一直高度重视汉江流域的生态环保建设和综合开发利用,早在2009年就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纳入“一城两带”总体战略,全面启动建设。2011年12月,制定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2012年10月,又全面启动了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十堰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上谋划早、启动早,是“先行者”和“示范者”。在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省级战略后,我们将保持先行先试优势,以绿色发展为主基调,以生态滨江新区为发力点,以“五城联创”为载体,以全域生态景区为目标,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全力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引领区,力争在生态文明建设、转型跨越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一、坚持生态理念引领,凝聚科学发展共识。
理念决定行动。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限制开发区和秦巴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在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维护全国生态安全中地位十分重要、责任十分重大。鉴于这一特殊市情,我们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走生态、循环、低碳、高效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决不走“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不仅把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理念,而且作为一种行动指南,作为一种道德标准,作为一种社会担当,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转化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实际行动,让每个单位、每个公民、每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我们将继续紧跟科学发展潮流,抓住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的机遇,大力倡导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十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二、坚持生态建设引领,创造更多绿色福利。
生态是十堰宝贵的财富,也是优势所在。为涵养水源、保护水质、优化环境,我们一直不遗余力地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累计荒山造林600多万亩、退耕还林220万亩;治理小流域15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0平方公里;强制关闭329家“十五小”企业、106家黄姜加工企业,拒批160个有污染风险项目;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垃圾处理厂6座、垃圾集中处理池9.7万个;自筹近4亿元资金生态化治理城区5条不达标河流。目前,十堰市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公园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含灌木)高达64.7%,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43.1、26.3个百分点;汉江干流十堰段、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以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十堰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我们将主动留白留绿留空间,构建绿色屏障,打造全域景区,巩固提升生态优势;严格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保护好山体、水体和空气,使十堰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三、坚持生态产业引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生态产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石。我们在全力支持服务东风与沃尔沃战略重组、东风实施大商用车战略,提升汽车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用生态化标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新产业;紧紧依托山水资源,以武当山、太极湖为龙头,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以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养殖“四百万”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投资50亿元以上的华西国际农商城、林安物流园等重大物流项目为载体,奋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十堰市产业结构正朝着“一主多元”发展格局迈进。目前,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500万亩;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7%;循环经济企业达40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家。我们将进一步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北京对口支援协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工业园项目,继续依托生态优势和重大项目,努力将丹江口库区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将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顶梁柱。
四、坚持生态城镇引领,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建设生态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充分发挥依山临水、自然生态好的优势,紧密结合城郊生态游憩带、十堰生态滨江新区、美丽乡村、竹房城镇带和环库区生态隔离带、生态景观公路带建设,生态化规划和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等民居项目,加快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十堰市城镇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目前,十堰市创建绿色社区21个、绿色学校33所、绿色机关55个、绿色企业22个、绿色家庭300个、生态乡(镇、街道)15个、生态村169个。下一步,我们将以十堰生态滨江新区为核心,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在汉江和堵河沿线,构建沿江、沿河、沿路生态防护带和生态公园,打造一批融绿色生态、历史人文、特色产业于一体的美丽乡镇和田园式新村。
生态经济面临五大挑战
湖北日报讯 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013年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8%,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3个百分点。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引领区, 在生态文明建设、转型跨越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十堰市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经济结构不够优。 十堰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2013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51.9亿元,其中汽车工业产值占比68.1%,汽车产业在该市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汽车产业易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产业结构的一业独大削弱了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
二是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差距较大,2013年十堰地区生产总值为1080.6亿元,其中中心城区590亿元,占55%,茅箭区城镇化率达到98.7%。各县市完成生产总值490亿元,占该市生产总值的45%,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丹江口市城镇化率仅为46.8%,低于茅箭区51.9个百分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较紧,保护水质与生态建设任务艰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与水源地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任务艰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较为困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在水质。加强生态建设是水质安全的根本保障,而生态建设需要大量、长期投入,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仅靠地方力量难以为继。
四是移民稳定与发展致富困难很大。 十堰有10万内安移民,有近83万贫困人口,特别是库区近40%的移民属贫困人口,对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实现和库区长治久安造成极大压力。
五是水量保障与永续供水存在隐忧。 丹江口水库近期年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远期将达130-145亿立方米,调水量占丹江口坝址断面来水量的43%,超过国际公认的河道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40%的标准,势必造成汉江水量减少、流速减缓、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污染控制难度增大。
群策群力献计十堰
湖北日报讯 网友“@ 水寒”: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要更多地关注百姓生活,使老百姓能够觉得收入增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出行更方便了,百姓得到了实惠,才会更加支持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发展。
网友“@RAY”: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要交通先行,重点加快推进武当山机场、武西客运专线、十宜高速、汉江水运带等交通项目建设,打造十堰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启动实施丹江口库区大环库公路建设,带动库区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加快发展,保障库区移民安置及生产生活水平提高。
丹江口市民郗中:十堰市要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立足自身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态农产品等产业基地;立足于武当山、太极湖等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立足汽车产业优势,加快汽车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引进乘用车、新能源汽车项目,努力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
十堰市民王永波:十堰市目前有2.9万户、近12万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为保护生态,帮扶农民脱贫致富,建议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整体纳入生态移民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