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库区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

19.09.2019  09:23

  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当好忠诚的“守井人”。9月17日,省委宣传部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11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白纸绘新图,现代车城再出发”。从会上获悉,十堰市境内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并在2015年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

  近年来,十堰先后有55.2万亩土地淹没水下,13座集镇搬迁重建,关停300余家污染企业,拒批160个有污染风险项目,每年减少税收10多亿元,6万职工因此下岗,5万库区渔民“洗脚”上岸另谋出路……十堰人用“绝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库区”的执著,千方百计保护水环境。2019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将于11月2日在十堰举办,必将促进该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该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致力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世纪70年代第一台东风汽车下线,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中华民族汽车工业应运而生,1978年汽车产量达到5000辆,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达54.6万辆,是1978年的107倍;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47.8亿元,是1969年十堰建市时的377倍。

  目前,该市正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实施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培育生态文化旅游第二大支柱千亿级产业等重大举措,合力构建“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饶扬灿、李启东、邓城)

  相关阅读:

  现代车城 绿色崛起

图为:十堰城区鸟瞰。(视界网 陶德斌 摄)

  武当山、汉江水、东风汽车——十堰三张名片熠熠生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该市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9月17日在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11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7.8亿元,是1969年建市时的377倍;实现财政总收入179.9亿元,是1969年的1606倍。

   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十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慧莉介绍,十堰为服务国家“三线”建设,支持兴建丹江口水库、襄渝铁路、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欠下了不少“生态账”。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十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径。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汉江成为源头,十堰成为核心水源区,十堰人民全力以赴保水质,以牺牲和奉献担负起“守井人”的神圣使命。

  2018年,十堰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5天,达标率为86%,位居全省前列。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2015年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五河”治理经验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的典范。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30.6%提高到现在的64.7%,森林面积、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等主要林业资源指标居全省首位。十堰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打下了坚实基础。

   构筑“一心两翼三高地

  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实施“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的决定后,十堰积极谋划,提出着力构筑“一心两翼三高地”。“‘一心’即以中心城区(含郧阳区)为主,激发生机活力,提升综合实力,着力建设鄂渝陕豫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打造汽车制造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贸金融中心、科教人才中心、文化医疗中心。”十堰市发改委主任欧阳立介绍。

  经过几十年的砥砺奋进,十堰从一个穷山沟变成了现代新车城,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近千家,汽车产能达100万辆,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形成了重、中、轻、微、客、低速货车、各类专用车等全系列商用车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能源(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69年的59.4∶3.0∶37.6调整为2018年的9.1∶48.3∶42.6。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十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两翼”即以环丹江口库区为主要区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上形成优势;以南部三县为主要区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上形成优势。“三高地”,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高地,丹江口市、郧阳区着力发展县域经济,进入全省同类地区前列;二是绿色发展高地,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着力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在全省山区县绿色发展前列;三是文化旅游康养高地,武当山着力打造东方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同时,以武当山为龙头,带动全市全域旅游实现重大突破。

   从边陲小镇到区域交通枢纽

  十堰自古就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但因现代交通发展滞后,公路通车总里程在建市之初仅有2063公里,一度成为交通封闭的落后山区。

  面对这一困境,十堰人民70年来接续奋斗,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彻底打破交通瓶颈的攻坚战。如今,十堰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连南带北、承东接西、通江达海的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公路上,该市加快推进高速路网建设,先后建成汉十、十漫、十白、谷竹、郧十5条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全市通往119个乡镇1751个村的公路全部达到山区二级路以上标准,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万多公里。

  铁路上,改变了一条襄(襄阳)渝(重庆)线独自支撑十堰30年的铁路交通局面,建设了襄渝复线,开通了动车组,今年年底,该市还将迎来“高铁时代”,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汉十高铁将彻底结束秦巴山区不通高铁的历史,十堰将成为连接国家中西部地区铁路干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空中,武当山机场通航不到4年,已开通17条航线,通达北上广深等26个城市,成为全国百强机场和百万级机场,创造了民航发展史上的“十堰速度”。

  在地下,作为国家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该市累计投资50亿元,建成了22条总长53.3公里、辐射72平方公里72万人的城市地下管廊大动脉,有效解决了地上埋管“马路拉链”和天上牵线“蜘蛛布网”的城市病,为全国山地城市管廊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70年的奋斗,十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71元,是1980年的7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95元,是1985年的44倍。

  昔日“老、少、边、山、穷、库”的十堰,逐步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现代开放,与全国人民一道昂首阔步迈入新时代。(饶扬灿 李启东 邓城)

责任编辑:胡芳华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