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寨建设报道之十二:寨数这方秀 人是这方勤-----恩施州咸丰县麻柳溪村特色村寨建设试点工作回眸

31.05.2014  00:37

  恩施州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因一沟清澈溪水奔流、婀娜柳丝垂岸而得名。它位于距咸丰县城65公里的黄金洞乡西北角,湖北省风景名胜区唐崖河畔。与利川茅坝、咸丰小村接壤。村域面积29877亩,耕地面积1800余亩,林地9500亩,平均海拔800米。辖8个村民小组,365户,1280人,以土家族、苗族、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居住在长达8.5公里的沟谷,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秀丽。

  2009年初,国家民委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确定在全国部分省份少数民族村开展“特色村寨”项目试点工作。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在省民宗委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被确定为“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和“湖北省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示范村”,在咸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整合资源,县民宗局及相关部门与黄金洞乡政府一道,抢抓机遇,共谋发展,团结拼博,以干求助,加强特色村寨建设步伐,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全力投入民居改造,2011年至今,通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麻柳溪被命名为全省“十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被国家民委纳入全国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如今的麻柳溪,正如一位外地旅游者感慨的那样:“村寨当数这方秀,巴人还看这方勤”。

  民居改造,让村寨环境“靓”起来

  麻柳溪村的民居建筑可以说几经沧桑、承载厚重的历史。1902年后鄂西神兵兴起初期,麻柳溪一带神兵与利川茅坝一带神兵争斗,曾一夜间烧毁麻柳溪沿溪全部民居,抢出的风车、门板等还保存至今。目前沿沟民居皆为复建,半山腰部分民居为老旧民居,但民居传统、式样、风格没变。该村现有民居348栋,其中,木质结构瓦屋面式的吊脚楼屋占318栋,原始古朴的杆栏式建筑保存完好。2011年省领导到麻柳溪调研,对麻柳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分别作出了重要指示。按照省民宗委提出的“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的“四个一批”要求,制定了《麻柳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年规划》,同时,结合过去咸丰县民居改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了民居改造的新的实施方案,即突出“木质色彩回归,吊脚飞檐走势,点缀山水和谐”的理念。确定把麻柳溪村民居改造成以木质结构吊脚楼为主体风格样式,统一实行吊檐跺脊,统一实行木板包墙,统一实行木花窗,统一实行瓦屋面,利用清漆涂刷,重现木质本色的地方特色民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改变过去请外地专家设计的工作模式,充分利用本地工匠,发挥“土专家”的技能优势,特别在部分新砖混现代民居的改造中,实行木板包墙,加装顶层飞檐瓦面,突出吊脚楼建筑传统特点。

  麻柳溪村民居改造,实际上从2009年就开展起步实施了。在县里的统一安排下,整合全县各部门资金600多万元投入麻柳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其中,民宗局几年累计投入210万元,重点实施了麻柳溪村民居改造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9年完成民居改造17户,2010年完成47户,2011年完成248户,目前沿溪肉眼所及特色民居改造已基本完成。对新建民居严格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建房选址必须依山而建,不建在茶园中;二是建房不废茶园,不靠公路;三是集中而不分散;四是建当地传统民居特色的木瓦房,杜绝平顶房、小洋房。

  同时,也加强了“宜居村庄”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修户连路8670米,修建沼气池280口,拆除废牛圈84栋,改造猪圈、卫生间345户,改造厨房248户,硬化院坝12100平方米,建花坛2120米,栽种桂花、桃花、李花30000余棵,种植公路两侧行道树8.5公里。

  壮大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改造保护好民居,农民增收是前提。民居改造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村民自己必须有经济实力。因此,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尤为重要。麻柳溪近几年来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村支两委引导农户与专业合作社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确保村民稳定增收,全村现有茶园1650亩,有茶叶加工企业4家。人平茶叶面积1.3亩,户平4.5亩,全村产业总收入1000多万元,仅茶叶一项实现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同时采取“猪—沼—茶” 等模式,采取太阳能杀虫灯和信息素板粘贴方式,率先创建有机茶园示范基地,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首个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建设基地。

  积极培植第二、三产业,促发展后劲。2009年,黄金洞乡通过招商引资,注册成立了湖北唐崖河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开发黄金洞景区,麻柳溪村古寨是该景区的四大核心景点之一,村内拥有亮孔寨、女儿寨、老熊溪瀑布、生态休闲观光茶园等多处旅游景观,可谓是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村里积极配合企业实施旅游开发的同时,全力保护生态环境,致力于发展麻柳溪村“生态旅游业”。走以茶叶产业为支撑、以生态旅游开发为后劲的“一村二品”之路,建设生态旅游新村,目前在建或已建成麻柳溪游客接待中心、演艺厅、吊脚楼宾馆、民族工艺品工艺演示和展览中心、茶叶加工流程观光和茶艺表演中心、旅游陆路观光无轨火车等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农家乐、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季节性务工等收入也为村民提供了可观的收入来源。2011年以来麻柳溪村民兴办“农家乐”10 余家,平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其中,姜大姐“农家乐”年收入高达30多万元;组织富余劳动力参加“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就业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全村外出务工人员400余人,年务工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去年,麻柳溪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0000余元,远远高于全乡人均收入水平。全村实现了通水率、通电率、通电视率100℅,通网率达75℅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质的提高。

  弘扬文化,让民族精神“雄”起来

  麻柳溪村从古至今文人辈出,能人众多,民间更有许多尘封的山歌与传说,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深度挖掘打造民族文化,在内涵上提档次,是我们建设特色村寨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9年以来,县民宗局组织人员多次到该村调查、挖掘民族文化。通过反复进村入户走访民间老艺人,对自然山水风景、民居建筑技术、群众生产生活习俗、民间文化形态进行详细了解。搜集了《大悔寨的传说》、《火烧麻柳溪》等民间故事;采录了《打雷堆》、《六月采茶》等一大批原生态民歌小调;掌握了穿花、打土地、跳端公等舞蹈以及油茶汤、酿砸酒等民间技艺。民宗局在调查中热心宣传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村民们在被调查的过程中,也熟悉了本村到底有些什么民族文化,更加认识了本土文化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中的重要价值。村里涌现了谢熙臣、罗幸然、姜昌和等一大批民族文化的忠实爱好者,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村民自发参与到挖掘、收集民族文化的行列;麻柳溪一群年轻的妇女,在丈夫、公婆的支持下,涌跃参与,利用业余时间学唱民歌小调,学跳蒿秧舞、摆手舞、学唱“三棒鼓”。2010年,民宗局因势利导,帮助村里建起了40余人的“民间艺术团”,投入资金近5万元为演出队佩置了全套民族乐器、服装、音响等。“艺术团”组建以来,聘请专家,组建专班,开展了经常性节目排练辅导。专班人员先后10余次下到该村,帮助该村成功打造了歌伴舞《采把茶叶绣手巾》,曲艺《三棒鼓》、表演唱《五把扇子》、小戏剧《打土地》等10多个本土文艺节目,截止目前已演出12场,在接待国家、省、州各级领导演出时,深受好评。他们还经常应邀为外来旅游者表演“女儿十八春”、“高台舞狮”、“哭嫁歌”、三棒鼓等原汁原味的文艺节目。民族文化已经成为麻柳溪村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唱民歌、跳民舞、穿民服更成为广大村民的一种自觉行动,民族精神得到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为配合特色村寨的打造,实现旅游看、购、娱,提升档次,在民宗部门的支持下,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在该村注册成立了湖北天韵羌寨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投资200万元建成了集旅游产品销售中心、茶艺表演和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旅游配套服务公司,它是目前恩施州唯一的一个综合性旅游产品销售中心,填补了特色村寨旅游的购物、产品展示等空白。推动了该村特色村寨建设向纵深发展。今后一段时间,政府计划投资70余万元在该村20余处添置羌族标志性图案符号,包括雕楼、凉桥及水车、羌族符号标志等,设计定制了200套羌族标志性服装,大力营造土、羌族多民族文化氛围。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中国中部最后的香格里拉” ----麻柳溪村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扎根基层,让干群感情“浓”起来

  特色村寨建设的主要对象是村民,干部的工作力度和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深入群众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心贴心交流,面对面沟通,讲政策、听民意、办实事,真心联系,真诚交流,进一步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赢得百姓的信任。这是我们近几年在麻柳溪村开展特色村寨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感受最深的。

  县民宗部门把特色村寨建设试点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文化挖掘等工作拿在手上抓,带着项目、带着文化、带着感情,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积极主动为百姓讲政策、送温暖、办实事、解难题,吃住在村,谋划在民。如今,在麻柳溪村,每当提及特色村寨建设、民族团结创建、民族文化打造等活动,群众便笑魇如花,对民宗工作干部称赞有加,干群感情亲密无间。一是政策宣讲,增进共识。特色村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具体体现,也是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民族认同、提高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讲不明,在民居改造过程中,我们召开村民大会,讲民族政策,讲帮扶措施,讲民居改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部分改造户积极自觉组织木材、聘请工匠、负担生活,有的农户改造投入远远高于政府投入的2—3倍。二是活动引导,激发热情。我们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去感化群众,激励群众,用自己的真情去换取民心。在民族文化打造中,组织专班,宿在村,访在村,情系民、融于民。利用农闲或晚上闲暇时间,集中民间艺人座谈,挖掘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摸清民族成分和民族起源。特别是成立民间艺术团后,在文艺节目编排过程中,调动了大批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母女共舞、公媳对歌、丈夫送妻子演出、婆婆为演出看家,各种感人场景和故事比比皆是。农忙时节,他们可以放弃摘茶每天200多元的收入,参加节目排练。一时间,小小的村寨因文化而沸腾。各级干部走进窗明几净的农家,一杯清茶、一张笑脸、一曲小调,让你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浓浓情谊,让你体会到干部和群众的鱼水深情。

  春雨润民心,播撒正当时。特色村寨建设、民族团结创建、活跃民族文化等活动,得民心、顺民意。这种单位与村寨实打实的帮扶,干部与群众心贴心的交流,使我们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可以说架通了干群“连心桥”、筑起了党民情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