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人物】李红良:光,在前方

17.04.2017  17:04

科技日报记者:李杰

在与李老师接触的这几年中,我不仅从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科研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在博士生张晓晶眼中,李红良教授的栽培之恩,令她铭记不忘。

 

老师,好比我人生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迷茫艰辛的求学之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在博士生邓克穷心中,李红良是他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是李老师的孜孜不倦的教诲,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与激情,让我拥有了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动力。”在博士生王丕晓看来,李红良指引着他在迷茫艰辛的求学之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长期致力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以及基因工程动物模型研发的李红良,是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近年来,李红良先后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近30项,并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计划项目等。因为贡献突出,先后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多项奖励。

 

科研报国

2006年至2008年底,李红良先后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回国后,他创建了湖北省模式动物研究中心及武汉大学模式动物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系统而完善的转基因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平台以及大小鼠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的标准化系统,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基因工程大鼠、小鼠1300多个品系。

十余年来,李红良应用大量的临床标本,结合基因工程动物模型,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天然免疫的网络通路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

值得关注的是,李红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天然免疫信号重构概念,并系统阐明了天然免疫信号网络对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影响,提出的新理论改变了国际同行学者对天然免疫网络调控作用的认识。

由于表现卓越,李红良成为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

截至目前,他已发表国际重要杂志论文130篇,其中发表于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国际著名杂志28篇;包括发表在Nat Med., PNAS, Circulation, Hepatology,J Hepatol, Nat Commun.等国际知名杂志,并连续3年入选2014、2015、2016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医学)。以第一申请人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22项,获得授权专利43项。

 

勇攀高峰

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众问题。研发构建基因工程动物模型是研究这类疾病发病机理最有效的方式,也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关键支撑条件,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药学、食品等多个领域。

李红良领衔的《心脑血管代谢疾病基因工程大小鼠模型的研发与应用》项目组在国家重点支撑计划等支持下,历经15年,系统而稳定地建立了心血管代谢疾病动物模型22种;建立了系统而成熟的大鼠、小鼠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平台,并应用前沿TALEN及CRISPR/Cas9等技术研发构建基因敲除大鼠、小鼠近千个品系。

尤其是李红良团队应用大量基因工程大小鼠模型,围绕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系统的开展了大量临床转化基础研究工作,研究阐明了部分基因对心肌重构、血管损伤、脑卒中、Ⅱ型糖尿病、肝脏代谢紊乱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作用机制。

截至目前,项目组发表相关SCI论文113篇,包括Circulation、Nat Commun.、J Hepatol.等国际权威杂志,论文被引2306次,研究获得国际知名杂志的正面评述。

项目组研发的基因工程动物已推广应用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单位的325位研究人员,这些模式动物资源对我国生物医学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李红良说。

因为该项目成果显著,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指路明灯

在培养学生方面,李红良从来都是尽心尽力、毫无保留,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团队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而不仅仅是发几篇文章。

有一次回修文章,李老师非常耐心地把二十几个问题如抽丝剥茧般逐一讲解,详细地告诉每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思路,应该如何回答,在回修文章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技巧,从那以后我就慢慢掌握了回修文章的方法,做起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李红良的博士生张晓晶说。

重视学生培养,真正从根本上关心学生的成长,是李红良一如既往地坚持和付出。李红良常说:“人才培养,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在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有事外出,其间李老师给我打了很多个电话,我也没有接到,那一整天,李老师都特别担心我的安全。晚上回来,李老师再三叮嘱我:‘好好休息一下,有任何困难都可以跟我讲。’挂断电话,我已泪流满面。”李红良的博士生王丕晓说。

李红良不仅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特别是他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感染了我。从初入校园的浑浑噩噩,到现在的兢兢业业,我的成长离不开恩师的谆谆教诲。他以其博学多识,深谋远虑,使我知治学之道,明做人之理。”李红良的博士生邓克穷说。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4/14/content_367293.htm?div=0

(稿件来源:《科技日报》2017年04月14日  本网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