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辜负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期待

22.04.2015  12:53

    江城公共自行车5月上旬再上路,今年将建800个站点投放2万辆车,22日起开始办卡。(本报昨日A04版)

    一直以来被寄予厚望的武汉公共自行车,曾一度驶入“死胡同”,民心工程变成了“闹心工程”。如今,新的公共自行车重新亮相武汉街头,不得不让人对此再度饱含期待,但愿走过一段弯路的公共自行车,这次能真正汲取过去教训,一路畅通,通达民心。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武汉公共自行车为了确保公益性,由过去“政府引导+民企运营”改为“政府投入+国企运营”模式,对此需要厘清的是,不管是哪种模式,都需要科学管理与精细化服务。曾经武汉公共自行车走弯路,错不在引入市场力量,根本上说是对政府花钱买服务缺乏监管,政府送上马后削减了公共职责,纵容了民营企业一味逐利忽视服务;而如今,回到传统的公共项目政府主导模式,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在公共产品供给上,政府大包大揽,也可能存在效能低下等问题。换言之,公共自行车要长久发展,在保持项目公益性的同时,得控制成本提高效能,把公共投入花到刀刃上。

    在公共自行车的实际推广中,过去的摸索与教训也是今天的财富。比如在“还车租车”不够方便灵活的问题上,如何更好问需于民,追踪市民骑行率,确保用户体验?比如对公共自行车被人为损坏、侵占等问题,能否第一时间予以制止规范?面对城市自行车车道越来越逼仄的现实,能否在道路设施配套上予以倾斜,让公共自行车更好发挥便民、环保的作用?在推行一段时间后,在租车卡和超时费上,结合运营情况,能否在核算成本后更多让利于民?

    武汉公共自行车再出发,关系着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能否圆满解决,对此曾有着切身体会的市民,此刻心中难免会泛起一连串问号。而这正需要再上路的公共自行车重塑口碑,以更精细的管理、更细致的服务,给市民吃上“定心丸”,让武汉公共自行车真正成为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肖杨)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