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下岗职工带村民创业 昔日穷山村变成“中国涵管村”
靠山村涵管厂一角。
靠山村党委书记张勇。
下岗职工回乡创业 带领靠山村村民创办67家企业
昔日穷山村变成“中国涵管村”
文图/记者高道飞 通讯员程书雄 方端堂 刘慧
“晴天一把刀,雨天乱糟糟”,地处新洲西北部的仓埠街靠山村,就因为这种景象而自古被人鄙视为黄土岗。土岗之村,又因土地贫瘠,加之缺水常旱而世代贫穷。
一个名叫张勇的下岗职工回村后,用水泥制管趟开生路,并以联营联销的思路帮带村民,硬是将一个仅有486户人家的穷山村,建成了一个拥有67家企业,且年产值过3亿、人均年收入达两万元的富裕村。
昨天,武汉晚报记者独家深入该村采访,从中梳理出了该村走集体富裕之路的经脉。
全村有涵管企业67家
沿109省道穿过仓埠街靠山村,或从318国道穿行靠山村,不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凡是途经该村的过客,都会被公路两旁堆积如山的水泥涵管和鳞次栉比的涵管企业勾住眼球。
不同直径的水泥涵管,积木似地堆放在大小厂区里,空旷的厂区上空,一台台吊着涵管的巨型行车,缓慢地移动……
不知内情的过客,或许以为这是该村引进的一些外来企业,而实际上,这些规模不一的涵管企业,均为该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所办。记者清点发现,靠山村涵管企业达67家。其生产的产品直径从200至3000毫米,且囊括平口式、承插式、企口式、顶进式等各种规格。
“这就是被誉为‘湖北涵管第一村’,‘中国涵管第二村’的靠山村。”湖北省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理事张勇告诉记者,冠以该村这一美名,并非出于吹嘘,而是由其规模所定。
张勇说,靠山村涵管,年耗水泥30万吨,产值过3亿元,其产品的年生产长度达2500公里。产品占武汉市涵管市场的七成,还销到河南、安徽、江西及周边地区。也是京九高速、长江二桥两端,武麻、武英、大广高速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产品供应商。它还是除浙江嘉兴之外,国内规模第二的涵管企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