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下岗职工带村民创业 昔日穷山村变成“中国涵管村”
靠山村涵管厂一角。
靠山村党委书记张勇。
下岗职工回乡创业 带领靠山村村民创办67家企业
昔日穷山村变成“中国涵管村”
文图/记者高道飞 通讯员程书雄 方端堂 刘慧
“晴天一把刀,雨天乱糟糟”,地处新洲西北部的仓埠街靠山村,就因为这种景象而自古被人鄙视为黄土岗。土岗之村,又因土地贫瘠,加之缺水常旱而世代贫穷。
一个名叫张勇的下岗职工回村后,用水泥制管趟开生路,并以联营联销的思路帮带村民,硬是将一个仅有486户人家的穷山村,建成了一个拥有67家企业,且年产值过3亿、人均年收入达两万元的富裕村。
昨天,武汉晚报记者独家深入该村采访,从中梳理出了该村走集体富裕之路的经脉。
全村有涵管企业67家
沿109省道穿过仓埠街靠山村,或从318国道穿行靠山村,不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凡是途经该村的过客,都会被公路两旁堆积如山的水泥涵管和鳞次栉比的涵管企业勾住眼球。
不同直径的水泥涵管,积木似地堆放在大小厂区里,空旷的厂区上空,一台台吊着涵管的巨型行车,缓慢地移动……
不知内情的过客,或许以为这是该村引进的一些外来企业,而实际上,这些规模不一的涵管企业,均为该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所办。记者清点发现,靠山村涵管企业达67家。其生产的产品直径从200至3000毫米,且囊括平口式、承插式、企口式、顶进式等各种规格。
“这就是被誉为‘湖北涵管第一村’,‘中国涵管第二村’的靠山村。”湖北省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理事张勇告诉记者,冠以该村这一美名,并非出于吹嘘,而是由其规模所定。
张勇说,靠山村涵管,年耗水泥30万吨,产值过3亿元,其产品的年生产长度达2500公里。产品占武汉市涵管市场的七成,还销到河南、安徽、江西及周边地区。也是京九高速、长江二桥两端,武麻、武英、大广高速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产品供应商。它还是除浙江嘉兴之外,国内规模第二的涵管企业群。
穷村有了领头羊
“靠山村能坐上中国水泥制管老二这把交椅,全靠村党委书记兼主任张勇同志。”靠山村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何传华说,虽然靠山村早在1974年就创办了一家村办水泥制管厂,并生产10毫米的平口水泥管,但偏僻的靠山村,因不占天时地利,又无技术革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虽已发展到十多家制管厂,但产品销路却成了问题。
1993年,供职于黄冈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的本村村民张勇下岗回到村里,十分看好水泥制管的市场前景。
手无“余粮”,但张勇回村后,揣着几百块钱路费到广东、浙江跑了一圈,结果发现:人家早已在技术上进入到承插式时代。
何传华解释说,所谓平口管,就是两根对接管的口子都一样大,而两口衔接则靠水泥合缝。平口管凡遇上地质沉降或老化,就会断裂。而承插式制管,因设有帽口,另一根管子插入帽口后,既能抵御沉降,还能抗压,况且涵管口径可做到几百毫米,所以深受市场欢迎。
“看准承插式市场的张勇,举债50万上了一条承插式制管生产线。谁料,产品竟供不应求。”何传华说,看到有钱赚,村里同行纷纷上门请教,而不想吃独食的张勇,则毫不保留地从技术上援助大伙,以达到共同致富。曾陷入瓶颈村制管的同行,一个个赚了个盆满钵满。
一人冒险为大伙趟生路
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竞争,也暴露出质量问题。2000年,张勇提议在村里建立水泥制品协会,并确定了一份工作方案。一、协会要从四方面进行统一:统一质量、统一出厂价、统一原材料、统一运输价和统一工人工资。二、产品订单与销路一旦发生问题,也由协会出面协调解决。三、实行联营联销,实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并扶持村民建厂。
会长何传华说,张勇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大家响应。同年,靠山村水泥协会成立。靠山村涵管厂及产品质量在协会的监督下实现了全面规范。
2003年,张勇被推选为该村党委书记兼村主任。是年10月,张勇在考察市场后认为,涵管只有引进规格在300至1200毫米的承插式生产线,方能迎来新的生命。随后,他又举债百万元投资,为大家趟一条活路。结果,他生产出300万元的产品,却积压一年无人问津。
2005年5月,张勇在煎熬了一年多后终于迎来市场井喷。张勇不仅卖光了库存,而且订单不断。此时,本应是张勇挤垮同行的好时机,但他却劝说同行技改,并把订单分给同行,同时,还鼓励其他村民投资创业。其后,该村大规格的承插式涵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到50多家。
2008年,张勇在获知城市旧城改造的信息后,再次带头冒险,将直径3000毫米的顶进式涵管生产线引入。
张勇预判,旧城改造中的大量下水管网,不可能采用开挖埋管,而隧道式深埋的顶进式涵管,就能避免老城区改造中的开肠破肚。
他认为,顶进式涵管无疑是城市建设中革命性的产品。
何传华说,当年,张勇决定引入这条生产线时,同行没一人赞成。而结果正如大家预料的一样,他做出的涵管连一节都卖不出去。谁料,一年后,革命性的顶进式涵管,再次救活了全村的几十家涵管厂。
一批农民被他带成企业家
“追随张勇起步创业,又一次次在他的带领下转危为安。”如今靠山村的制管业头牌,今年51岁的张建阶说,看着张勇和大伙制管赚钱,2000年,他在张勇的劝说下,用6万元开始在村里办制管厂。一步步在张勇的帮助下做大。2005年,他与人合伙到九江市开辟新市场。当时,张勇就不看好,理由是独占一地,产品单一,不能成市。
一年后,他亏本回村再起炉灶,并从技术上依靠张勇,一步步做到1500多万元的年销售额,900万元的固定资产。
新建水泥制管厂老板胡新建说,2002年以前,他一直在广东开运输车。看村里许多人成了老板,他眼红呀。但搜遍全家也就十来万块钱。他拿着这10万块钱问张勇,他能不能办厂。张勇给他拍胸说:“能。”
张勇当他的免费技术顾问,又帮他安装设备,投产后还为他找销路、给订单。特别是联营联销政策,为他们这种后来的创业者提供了保障。如今他的年产值也达了300多万元。
“我是2000块钱起步的,现在固定资产也做到了200多万元。”靠山村九组、58岁的何家生说,他原来是村里的电工。1999年,在张勇的帮助下,从借模具起步,一步步做成小老板。而靠山村像他这样的人,还有一批。
村民潘有祝说,他和妻子虽然没能力办厂,但他们在胡新建的厂就业,夫妻俩一年也能挣到六七万块钱,而且照顾老小和干农活两不误。因为村里企业多,靠山村村民不仅不愁找不到活干,还要招外地人来就业,这种现象在其他农村真是不多见。
张勇介绍,靠山村共1712人,486户,有制管企业67家。全村小轿车100多辆、生产用车200多辆,村民所建别墅有近五十栋,还有30%村民到武汉、阳逻买商品房。全村人均收入近2万元。曾两度评为市级文明村,一次评为市安全村,连续三年无一起刑事案件。
张勇还说,靠山村的今天,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是与街道办事处的扶持分不开的。要建厂就要贷款,而街道办事处积极为农民贷款,这为靠山村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