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专家刘统谈抗战:这是一场"熬出来的胜利"
194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冲破重重阻碍,深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战地采访,拍摄了很多珍贵照片,图为八路军战士在操作机枪
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士兵 哈里森·福尔曼 摄
上世纪60年代,一位元帅接见外宾和总结抗战历史经验时,使用了一个字眼——“熬”。这让后来的党史研究者刘统眼前一亮,觉得大有深意。
最近两个月,他连续在《读书》杂志发文,称中国抗战尤其中共抗战,是一场“熬出来的胜利”。
近日,他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表示,所谓“熬”,不是消极等待,不是悲观,而是运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面对强敌不动摇、不退缩,灵活战斗,以弱胜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最终取得胜利。
敌后抗战是一种创造性的“熬战”
刘统说,1988年出版的一本书,张云生所著的《毛家湾纪实》,里面提到一位元帅,1969年接见正处在战争最艰难时期的越南领导人,跟他们谈到一个“熬”字,强调熬过去就是胜利。
1965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总结中共抗战的历史经验,强调持久战的重要作用。刘统认为“熬”在党的抗战战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至于时光过去数十年,历史的关键参与者们对其还记忆犹新。
刘统注意到,近年有些抗战研究,强调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认为共产党军队的战斗规模小,次数少。那么问题来了:“国军英勇奋战,为何屡战屡败?共产党敌后游击,为何把日本人搞得无可奈何?”正是这样的问题意识,让刘统沉浸到历史的具体情境中,重新体认中共抗战细节。
“战争从来不是单纯凭勇气取胜的,关键在于统帅部的决心和部署。说实话,国军将领还不具备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几战下来,不仅损失了有生力量,后撤过程中,大量难民跟着逃,造成了更大的灾难和被动。”
反观共产党,“少打大仗,但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发动组织群众和军队一起进行持久抗战,事实上起到了更有效打击和牵制日军的作用。”刘统说。
华北战场为何出现“犬牙交错”
抗战初期国民党的军队和政府步步后撤,日伪政权尚未巩固,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区处在了空白状态,毛泽东看到了机会。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做战略转变,开辟了大大小小的根据地,华北战场出现了一个奇观——敌我“犬牙交错”。
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扩大队伍,日本人从没遇过这样的对手。国民党军队打仗,从来都是堂堂之阵,阵线分明,这让日本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少胜多。“共产党的游击战,使日本人的优势没有了,唯一的劣势完全暴露:他们兵太少。”刘统说。
日军面对八路军,很难集中优势兵力,前往扫荡,集合几千人去找几十个“八路”,代价太高。进山扫荡,日军的机械化优势完全用不上,卡车进不了山,日军从将军到士兵都得步行,口粮还得自己背。
在跟敌人软熬硬耗的过程中,共产党每到一个地方,不是单纯占地划界,而是宣传群众,让群众拥护抗日主张,在日军眼皮底下建立公开的和秘密的根据地。
“熬过黑暗就是黎明!”
1939年秋,日本华北方面军制订“囚笼政策”,加之正面战场的处境极为艰难,蒋介石希望八路军在后方发起战役,缓解正面战场压力,于是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
刘统指出,这场战役仍然不是国民党军队那种打法,不是集中兵力与日军进行会战,而是各部队就地展开破袭战,持续了三个半月,大小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八路军自身伤亡也不小。
百团大战后,日军开始大扫荡。冈村宁次到任,实行野蛮“三光”政策。这一套极其残酷复杂的方法,给八路军造成了痛苦的损失,华北根据地剧烈缩小,华北平原的抗日形势进入低潮。
这一时期是熬得最苦的日子。日军、伪军、汉奸到处搜捕八路军干部、战士和武器、粮食等物资。在清晨或夜晚,日伪军经常突然包围一个村庄,大搜大抢。著名的地道战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华北平原的村庄中,百姓挖出了12000多公里的地下网络。
“在‘熬战’过程中,大量战争新形式、新手段被群众创造出来。‘熬’是一种更积极灵活的作战,积极争取战争胜利。”刘统说。
刘统 本人提供
【访谈】
软熬慢耗比硬碰硬更能摧毁侵略者
“熬”的战略是慢慢形成的
读+:抗战刚开始时,蒋介石和毛泽东对于怎么个打法,心态有什么不同?
刘统:蒋介石首要的想法是统一,等他完成形式上的统一时,日本人坐不住了,他不能让你中国再建设五年、十年,那时候可能打不赢了,因此决定全面侵华。蒋介石是抱着一种悲愤、悲观的心情来应对的,硬着头皮打。他在日记里每天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有时甚至想自杀。他的决心是有,但实力不够。
共产党人最初也是主张要打阵地战,用跟国民党一样的方式打。王明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出台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要旨就是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与日本人打阵地战,硬碰硬。毛泽东有不同意见,但他的声音被淹没了。
读+:毛泽东一开始就比较低调、务实?
刘统:毛泽东把自己摆在弱者的定位上,想与日本人打游击。他的声音最开始在党内成不了主流,就另外做工作,跟红军将领单独谈,表示自己的担心。当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时,他对要去见阎锡山的彭雪枫嘱咐:“不可隐瞒红军若干不应该隐瞒的缺点,例如只会打游击战,不会打阵地战;只会打山地战,不会打平原战……这些都应着重说明。”
后来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听起来振奋人心,毛泽东是亦喜亦忧,因为虽然战果很好,八路军自身伤亡也较大。他得考虑怎么跟日军可持续作战的问题。
读+:“熬”的战略,在毛泽东那里也是一个逐渐清晰、坚定的过程?
刘统:是的。每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他就要想往哪儿去。奔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就四万多人,都是长征留下来的宝贝。照平型关这样打,打不了几次就损失完了,还抗什么日?战争的法则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不是头脑一热去牺牲当烈士。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于1938年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说白了就是:战争初期,我们打败仗、丢土地是不可避免的,敌人要占就让他去占。等日军进攻到一定程度,他的军队散开,没那么强大了,地也占不住了,这时我们就和他相持,用游击战打击他、消耗他。等到国际形势变化,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我们再配合盟军反攻。
国民党没法像中共那样打日本
读+:国民党军队有没有可能放弃“堂堂之阵”,学习八路军的打法?
刘统:国民政府是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国民党是执政党,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与日军正面作战,争夺一城一池,必须坚决、正面、全面。他们必须这样。中共是弱者,首先要考虑怎么以弱胜强。地位决定了选择。国民党虽然节节败退,但是消耗了日军主力。共产党在国民党军队退却后形成的空白处再进去,发动群众,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进取方式。
读+:抗战后期,国民政府退到大后方,是不是也进入了一种“熬”的状态?
刘统:中国独特的地貌,太行山、秦岭、云贵高原一线挡住了日军前进的步伐,没有公路他们开不进去。国民政府退到了大后方,用空间换时间。当然,也可以视作某种程度的熬,但是他们的思想状况、对前景的认识没有共产党这边清晰,也不是一种与日军犬牙交错的生存状态。但是在坚持过程中,大后方是消极的。而共产党通过延安整风和根据地建设,干群军民都达到了高度的团结,为迎接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读+:关于国共在抗战中所起作用谁大谁小之类的争论,你怎么看?
刘统:国民党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短期内灭亡中国的企图。南京大屠杀也没有击垮中国人的斗志。中共的军队总共才三个师,要撑起正面战场,也很不现实。蒋介石的军队看起来很庞大,但是五花八门,派系众多,难说具有统一的战斗力。大家当时都在发挥各自的力量。
“熬”蕴含丰富内容
读+:有一种观点认为,共产党当年并没有真正抗战,只是一味寻求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你怎么看?
刘统:如果共产党不真正抗战,抗战后期,根据地人口扩展到一亿人,有120万人民子弟主动加入中共武装力量,怎么解释?没有群众的支持,怎么可能做到?
毛泽东描述陕甘宁边区“10个没有”,“这里是民主和抗日的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些不是光靠毛泽东一张嘴说的,美国的调查团、西方各路记者都眼见为实的,当时很多人认为共产党是最有希望的,一致看好他。
读+: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还是假设一下——如果美国不参战,日本不需要从中国抽兵进入太平洋战场,中国的这种“熬”,真能熬到抗战胜利吗?
刘统:日本和希特勒德国都被局部胜利冲昏了头脑,采取了错误的举措,造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加速形成,使得二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世界格局下看,中国的抗战不再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实力对比。
在这里,我们可以沿用一个大家熟悉的说法,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坚持抗战,没有中国军队牵制日本军队,盟军取胜就不会那么顺利;如果没有全世界反联盟的同心协力,中国也不太可能那么快就取得抗战胜利。这是相互联系的。
读+:“熬”这个字眼,从你最初接触,到现在已有20多年时间,这期间它对你有过怎样的心理冲击?
刘统:我一直认为,这个字眼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中共军队的游击战术,抗战期间上升为人民战争理论。在长期的战争中,实力弱的军队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是依靠人民。有了人民的支持配合,我们的军队才能生存下来,发展壮大。虽然中间会有很多艰难曲折,正义的一方终将获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总结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就是这个道理。
记者刘功虎
责编:龚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