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刘沙的精彩人生:哭着选择放弃笑着回去工作
织机旁 慧心编织精彩人生
——记全国劳模、襄阳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刘沙
湖北日报讯 记者夏永辉 通讯员杨戈 韩思军 樊其燕
4月29日,襄阳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的布机车间一派繁忙。30℃左右的湿热空气,不绝于耳的机器轰鸣,飘舞的细微棉絮直钻耳鼻……30岁的纺织女工刘沙戴着口罩,在纺机前走动,不时将断线头接起。
23岁进厂,纺机前一站就是7年,从学徒干到全国劳模。对生于1986年的刘沙来说,这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飞跃,也是精神上的一次升华。
哭着选择放弃,笑着回去工作
2009年,刘沙中专毕业,通过招工进入际华公司,成为一名纺织女工。
“男不进钢,女不进纺”这句话的考验,很快让她尝到了艰辛的滋味。
“一开始,一分钟只能打7个结。”刘沙回忆说,熟练女工一分钟能打20多个结,40秒就能处理完“断经”故障;而自己上手慢,没少被师傅批评。
进厂一周后的一天,她再次因为手慢造成织布机“断经”停摆,被老师傅批评。这一次,她下定决心再也不干这行了。
“一边哭一边走出工厂。”刘沙说,从小到大,从没吃过这种苦、受过这种气。
可走到厂门口,她又扪心自问:“别人行,为什么我不行?”擦干眼泪,她笑着回去向师傅请教,继续练习打结。一周后,她一分钟能打结22个,在新进厂的女工中排名第二。
刘沙还不服气,她暗暗观察第一名,细心揣摩。天气已近深秋,每天晚上同事们睡觉后,刘沙就带着一壶热水,坐在宿舍的走廊上,一遍遍地练习打结。
“手凉了就放在热水里捂一捂,继续练。”一边拉线,一边绕线,两个食指都被勒出一道道血印。
2009年10月,在新员工技能比赛中,刘沙一分钟打结26个,一举拔得头筹。之后,她每分钟能打结36个,打破了公司多年来“一分钟打结32个”的历史记录。
进厂半年后,刘沙最快23秒就能处理好“断经”的车床,可以独立操作16台纺织机车,比其他工友足足多了4台。
带50个徒弟,39人成为标兵
纺织员工的流失率很高,人员流动大,产品质量波动也大。
但在刘沙负责的布机车间丁班,平均年龄31岁,月流失率控制在2%以内,较一般班组少一半以上。
“人心都是肉长的,我对她们好,她们也会真心对我。”刘沙说。
2013年,工友柴秀琳由于操作水平不达标,工资太低,准备辞职。身为轮班长的刘沙主动找柴秀琳谈心,并安排教练和她结对。半年后,柴秀琳的操作水平大幅提升,并成为小组长。
2014年,小组长杨小云的妈妈摔伤,瘫痪在床。杨小云上班时总是心神不定,并提出辞职申请。刘沙组织大家轮流前去看望照顾。有一次,刘沙下夜班又去杨小云家,恰逢下大雨,衣服全淋湿了。老人拉着刘沙的手说:“小云有你这样的班长,是她的福气啊,等我好了一定把这个家照顾好,让她安心工作。”
由于淋了雨,当晚刘沙就发烧。第二天,仍在发高烧的她坚持工作。杨小云说:“班长,多的话我也不说了,以后一定不给你找麻烦。”如今,杨小云已成为刘沙的得力干将。
刘沙住在母子间,但她在单身楼仍保留着一个床铺。姐妹们都劝她:“人又不住,每个月不是冤枉扣物业费、水电费?”刘沙笑着说:“那才几个钱?我留着是给在试工的新工用,她们刚来没地方住,这样留下来的几率大一些。”
年纪轻轻的刘沙,如今已带出了50多名徒弟。在她的帮教下,其中39人当上质量标兵和操作能手,成为车间的业务骨干。
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家人
刘沙是“四班三上”,加上休息时间还要招工、走访员工,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人。
儿子刘国庆是婆婆一手带大。刘沙偶尔回家,发现孩子连妈妈都不会叫,跟在后面喊奶奶。
儿子到了上学年龄,刘沙只能狠心让他在东津镇上寄宿小学。每念及此,刘沙心里都会难过好几天。
2014年12月的一天晚上,刘沙的父亲突发重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当晚,等父亲的手术做完,天际微微发白。刘沙对母亲说:“妈,爸爸会好起来的,等晚上我下班了再来替你。”母亲说:“你熬了一夜,还能去上班吗?”刘沙说:“我是班长,不去不好!”
那一天,每一声电话铃响,刘沙的心都会颤抖,生怕是母亲打来的。幸好一个星期后,父亲康复出院。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布机丁班的效率提升。刘沙总结的“一停二看三查”巡回法在全车间推广,每个月的轮班上次效率提高了10%;开展“精打细算在岗位、降本增效我先行”活动,使得疵布消耗下降1%;提出“班前五分钟抢开台”口号,开台效率由2012年的79%,提高到了现在的83%。
近年来,刘沙先后荣获全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好人奖”和“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去年5月,又被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最感动的是集体,最愧疚的是家庭,最尊敬的是过去那一代代纺织工,最自豪的是担当了自己的使命。”刘沙说,在织机旁,女孩子也能编织出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