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出土文物3000多件 青铜音乐史提早500多年

02.12.2014  10:25

  昨天,是随州叶家山曾、随古墓葬群被发现4周年的日子,埋葬在地下3500多年的珍贵文物出土也有一年多时间,10多位文物考古专家正在紧张地整理、修复和研究,叶家山墓葬群到底出土了些什么?他们在中国考古界处于什么地位?研究人员到底有什么惊人发现?记者昨天专门来到随州博物馆做了详尽的采访。

   绝大部分文物保存完好

  经过批准,记者来到位于随州博物馆地下室的叶家山出土文物存放处,在这个绝对恒温的环境里,陈列架上摆满了各种青铜器、土陶器、玉器、礼器、漆器、乐器和兵器等文物。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黄凤春研究员说,经过仔细统计,叶家山古曾国墓葬群140多座墓葬坑、7座车马坑,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由于年代久远,地质塌陷挤压变化,加之多次盗墓毁坏等原因,部分文物受损严重,但绝大部分文物保存完好,10多个文物考古、破损修复整理和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再过3年多时间,这些在地下沉睡了3500多年的珍贵文物就可公开展出。

   青铜音乐史提早500多年

  黄凤春来到摆放5件套编钟的陈列架前解释说,叶家山墓葬群中央最大的墓葬,编号为M111墓,从这座经考证曾侯犺的墓中,出土了5件套的编钟,其中镈钟1座、编钟4座,从表面看,它们远不及1978年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规模壮观,但前者是西周早期最大批、最完整的礼乐器,这套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多数量的编钟,将我国青铜音乐史提早500多年。大家知道,别的编钟是有两个敲击点的双音钟,所以规模较大,而5件套编钟同样能发出10个音,构成六声音链,古人在这些编钟注明了正鼓音和侧鼓音的敲击点,按照这个敲击完全能奏出同样的乐章。5件套编钟的出土,将我国青铜音乐史提早了500多年。也就是说,我们的先人在3500多年前已经寻到音律完美的编钟,从曾侯犺到曾侯乙、再到曾侯丙往后,曾、随古国的700多年岁月长河中,一代一代的曾、随国君都是青铜音乐的爱好者。

  “曾随一国”说法近了一步

  站在一尊已经修复好的方座簋前,黄凤春说,文物出发现和出土,是不能按照历史的顺序而进行的,只有出土器物而无史料记载的曾国,只有史料记载而无出土器物的随国,都在同一片土地上,古曾国和古随国,到底是不是一个国家?这个问题从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到今天,一直困扰着国内考古界,叶家山M111号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有青铜鼎21座,青铜簋12座,按照周代的礼制,只有国君才能享受九鼎八簋,而诸侯只能享受七鼎六簋。那么,这个墓主人到底什么身份?曾国的史书并无记载,依据史料去考证是不可能的。而出土的方座簋的造型、纹饰等风格,都体现着周人的作风,印证着古曾国与姬姓周人的内在联系,那么,既然曾、随国君同为姬姓,是不是断定古曾国和古随国同为一国的说法又近了一步呢?

  黄凤春说,《左传》、《史记》中都记载有吴楚之间战事连绵不断的历史事实,其中提到了吴、楚、随,而另一墓葬中出土的编钟上160字铭文上记载有吴、楚、曾,这就说明,古曾国和古随国是一个国度,曾、随国名可以互换,700年国君一脉相承。那曾国的开国国君是谁?据文学作品《封神演义》记载,大将南宫適身历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周族创立之时的重要谋臣和战将,为周的伐商大业立下汗马功劳。

  史料记载:周王去朝歌时,曾命“外事托于南宫適”,可见其重臣之位多么显赫。后来,作为功臣封为诸侯,但其封地究竟在何处?早期所出土的编钟铭文,正好为后人填补这个历史空白,铭文“……曾侯与曰,白適上通,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遗命南宫,君匕淮夷,临有江夏。”这就证明,其封地就在随州一带,分管随州相邻的河南和湖北大片领土,其分封的任务是警戒淮夷和监视江夏(武汉)一带,南宫適为古随国的开国始祖,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代曾侯。

  从曾侯犺墓葬中出土的一座“曾侯犺乍宝尊彝”铭文看出,曾侯犺称南公適为“”,那么南公適就是曾侯犺的父亲。自从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后,考古界都在争论,从未见青铜器物上记载随国,从叶家山曾国墓葬出土的一支青铜戈上的铭文“随大司马家有自行戈”也证实,古随、古曾国同为一个国度,这一惊人的考古成果在当今已成定论。

  文物修复难度大、精度高

  走出地下文物陈列室,记着来到隔壁的文物修复室,70岁的饶师傅正在修复一尊破损并不严重的方座簋。聚光灯下,老师傅正在用锡焊工艺将在地下挤压破损的方座簋一点一点恢复原位,再一点一点地补好。饶师傅说,修复这样一个破损并不严重的方座簋,需要至少几个月时间。

  这位有40多年修复文物经验的老专家说,干文物修复这一行,要上对得起古人,下对得起后人,中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文物修复不能动用锤子和榔头,不能毛手毛脚,不然修复不了文物反而损坏文物。叶家山发掘出的青铜器文物,需要修复的器件有鼎、簋、斛等,都必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完成,难度再大也得保证精度和质量。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