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头版报道:技术农民董德孝

06.11.2014  12:56

  农村新报讯 记者徐思弘 通讯员黄倜慎 何昕
  
  10月30日的江汉平原,气温已降至6摄氏度。正是泥鳅扎泥、准备冬眠的季节,但在天门市四海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温室里,成群的泥鳅在水中翻滚,不时跃出水面抢食。
  在湖北省乃至全国,一谈起泥鳅养殖,不会不提到天门农民董德孝与他的四海合作社。2013年,合作社交易额达到3600多万,纯利润800多万。
  养泥鳅,效益好,难在育苗难,育苗贵。董德孝却一举攻下3项国家专利,凭着这三项“董氏专利”,四海合作社的种苗独步全省直至全国。
  “上翻式小型环道泥鳅卵粒孵化器”和“多功能泥鳅、黄鳝生态养殖装置”两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主要解决种苗问题,将泥鳅种苗成活率由5~10%提高至60%,甚至超过四大家鱼;而养殖装置则在“稻鳅共生”模式中得到大幅推广。
  “泥鳅人工精子保存液”技术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市场上一瓶500毫升的保存液售价为300元,而董德孝做的成本只需5.6元,大大降低了泥鳅种苗的生产成本。
  董德孝有着天门人的精明,养过狗,养过鱼,养狗只盯着藏獒、德牧,养鱼也盯着胭脂鱼等名贵挣钱多的品种。
  2009年,看到市场上泥鳅卖价高,吃的人多,他开始涉足泥鳅产业。
  挣钱多只是老董创业的第一条法则。他是个技术流,相信科技改变命运,科技带来高利润。办社第一年,他就投入近200万元“”科研,主攻种苗难题。合作社共聘请技术型员工近30人,每一位年薪都是3.6万元。他自己则积极参与湖北大学、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的科研项目,向专家请教,寻求科研合作。
  经过科研团队上千万次试验与对比,终于结出3朵美丽的“科技之花”。董德孝自己也成为全省农技110专家。
  “做一行、专一行,是我的性格。”董德孝说。除去3项国家专利,在他的养殖场里还蕴藏着许多“尖板眼”,这些技术正在申请专利之中:
  河渠水想进入种苗基地,必须经过三道程序的净化过滤,将PH值由7.5~7.2变为8.0,能大幅提升泥鳅幼苗的存活率;
  养殖场还自己培育菌种,给泥鳅“”乳酸菌,防止它们得肠炎;通过温室养殖,泥鳅每年5月10日开始的自然孵化可提前至3月……
  在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呵护下,董德孝的泥鳅事业迅速扩张,至今已网罗1700多名社员。今年,四海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全国许多名企都看中他的“董氏专利”想购买或寻求合作。对此老董称:就算出十亿,我也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