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诗人烟盒上写诗两千多首 称余秀华不及他
“你随便说一个成语,我可以用这个成语写一首藏头诗,不信你考考我。”上周一,武汉晚报记者接到一条短信,发信人自称是一名“哑巴诗人”,笔名“茅台诗仙”,是武汉一家塑料制品作坊的工人,三十年间写了5000多首诗,目前整理、留存2000多首。
记者以“走马观花”为考题,他随后发来一首“行走千里胜读经,马到成功好前程。观景宜向江南去,花开花落又一春。”为表实力,他还连续给记者发了四五首七言诗,分别以当天《武汉晚报》见报的新闻以及几个历史人物为内容。
昨天上午,武汉晚报记者如约对他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他说:生活不易,写诗能让我到达远方。
作业本烟盒上
写下两千多首诗
昨天,记者在东西湖东吴大道见到了这位“哑巴诗人”。记者正考虑如何与他沟通,他却突然说话了:“对不起,我不是哑巴。我叫周玉。这样说是为了能跟你当面交谈。我怕你电话采访很多细节说不清楚。我自幼残疾,这是真的。”
他撸起左胳膊袖子,里边是一条萎缩的手臂。
周玉的家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客厅的饭桌上,堆放着一摞小学生用的作业本,饭桌中间,是一沓文稿纸。周玉从一个木柜深处掏了半天,先后拿出六十多本装订成册的稿纸,以及50多张市面上已看不到的烟盒,摞在一起足足有半米多高。“这些是留存下来的所有的诗,早些年写的大部分都遗失了。”
记者翻看这些已经被整理成册的稿纸,封面上被标注了“战国历史名人”、“中国帝王谱”之类的字样。周玉介绍,这些都是根据历史名人、中国帝王、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各种分类标准整理成的册子。
在“中国帝王谱”系列中,记者看到从黄帝开始,直到近代,每位统治者都以“藏头诗”的形式做了一首七言诗,总计有500首左右。在“历史名人”中,管仲、岳飞、戚继光、杨靖宇等历史人物、抗日名将,也分别以“藏头诗”大概记录了各自的生平、特点,或者对其进行评价。
比如,他为汉高祖刘邦所写七言:刘郎去后谁称雄?邦国无人悲秋风。三千壮士今何在,万里长江浪千重。
另外,伊拉克战争、911事件、北京奥运会等近20多年来的国际重大事件,也被一一记录着。“我从初中开始写诗,到现在48岁了,写了三十多年,大概有五六千首,大部分是古体诗,少部分是现代诗。但眼见为实,那些遗失的诗就不提了,现在存下来的有两千多首,将近三千首。”
周玉说,最近四五年,每年清明节,他都会祭奠抗日英烈,为一些英烈写诗纪念,“我会特意买瓶茅台酒,每年都是,只买茅台。只有茅台才配得上这些英雄。我虽然钱不多,但这个事不能马虎。所以我的笔名就是‘茅台诗仙’。”
对于去年突然走红的民间诗人余秀华,周玉有些“不服气”:“人生历程,拼搏经历,以及诗本身,她都赶不上我。”
“写诗能让我到达远方”
在采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周玉一个人在说。
他说,他出生在湖南衡阳,排行老三,小时候左胳膊摔了,没能及时救治,留下残疾。因为家贫,周玉说,上学的学费都是靠自己在山里采药筹集。“1992年到武汉,捡破烂为生。30多岁的时候,给菜农种菜,娶了菜农的女儿,才勉强成家。去年,老婆离家出走,留下两个孩子。”周玉说,1997年前后,他曾开了一个报亭,兼卖香烟,每天守摊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有意思的事情,就在烟盒上用诗记录,比如网恋现象、电信诈骗。
“那时生活稳定,写诗容易些。到处买书,野史、正史、历史小说、人物传记。我只上过初中,这些知识只能通过书籍自学。”
去年,周玉开始在一个生产塑料绳的“工厂”里工作,就他一个工人,一天干上十个小时,一个月1500块钱。记者看到,他所说的“工厂”,其实是个作坊:一百多平米的砖瓦房里,摆放着几台略显简易的机器,地上堆满了回收而来的塑料以及生产好的塑料绳。在昏暗的灯光下,原料堆上放着一本关于民国的野史,折起了一页,作为书签。“要接送孩子上下学,来这要上工,机器转的时候,能坐下来翻两页书。灵感来了,记在纸片上,或者存在短信里,晚上回去整理。”
周玉说,来武汉的20多年,目前还是全家吃低保,生活中的“不容易”是他这48年生命中的“主旋律”。
在周玉堆积的各种历史书籍里,有一本《旅游必备》,其中有上百个名胜古迹出现在他的诗里。“这些地方我都没去过,是从《旅游必备》上看图片来的灵感。生活不易,我可以凭借诗歌让思维飞跃。我觉得写诗能让我到达远方。”
记者离开时,隔壁楼的王女士说,只听说周玉的字写得不错,但从来不知道他会写诗。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