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研究专家朱正明赴海南寻访关帝文化(图)
中新网湖北新闻12月22日电 12月中旬,“走遍世界访关公”的湖北省委统战部海外中心主任、湖北省关公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摄影家朱正明,从江城武汉飞赴海南,开始了寻访中国南方海岛关帝文化的行程。
海口琼台,关帝庙魏然屹立
海南省海外联谊会处长戴儒江、海南省关公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喜得在海口机场迎接朱正明。在海口市文庄路,一座精美的“琼台福地”石牌坊,在街边静静矗立。穿过“琼台福地”石坊,走进数十米长的狭窄的石板小巷“关帝巷”,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矗立高台之上。
循99级石阶而上,两边护栏雕刻着数十位琼州英杰,海瑞、海丘、唐胄、薛远等,给游人展示着一幕幕古海南名人胜迹图。宋代的琼台就成为琼崖政治中心,元明清三代始终是古代琼州的府治所在。明代弘治初年(1488年),琼台之上建起居高临下的关帝庙,庙前的街巷改名关帝巷。
琼台阁前,一尊高丈余的关帝铜铸金身,提刀傲视前方,似乎在告诫世人需分清善恶。绕过琼台阁,迎面一道“福”字照壁,两侧各有“文经”、“武纬”拱门。过照壁,就是琼台福地关帝庙,
琼台关帝庙据称是海南最大的武庙,大殿供奉关公夜读春秋及关平、周仓塑像,均为整块进口菠萝蜜木雕成,威风凛凛的关帝,右手抚髯,左手持卷,怡然自得。供案上果品丰盛,彰显着热带海南的富饶和民众的虔诚。
殿内楹联丰富,大殿外一幅楹联格外风趣实在:有一片丹心方可入门见帝,无三分义气妄自叩首焚香。大殿两侧,是祭祀妈祖的圣母祠和供奉观世音菩萨的观音祠。
大殿对面的照壁,上有龙雕及“忠义仁勇”四个大字,与院中一拱门两厢的“千秋正气”四字相对应,体现了关帝的凛然正气和关帝文化精神。
老巷深处,关老爷与民同乐
在海口的大街小巷,绵绵细雨之中在旧城区寻找关公庙殿,别有一番情趣。
冯勇师傅驾着越野,饶了好多弯弯拐拐,终于找到了永兴街。这哪里是街道,完全就是一条巷子,还是窄窄的巷子。越野车都开不进去,朱正明一行只有在巷口下车。循着小巷,慢慢询问武圣殿的所在。这条小巷,幼儿园、小学、医院、各类商店,应有尽有。武圣殿就在小巷深处。进入殿堂,大殿前有一片空旷的厅堂,电视机里正播放着连续剧,几位中年人在台球桌上打球,厅堂边的偏房,是个麻将室,近20位老哥哥在这儿搓麻将,拉家常,其乐融融。看来,关帝殿前,是居民们自由聚会,自寻乐趣的好去处。
大殿正中神龛内,右边供奉着关公,左边供奉着明代海南名士王佐。王佐是海南临高人,一生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主要著作有《经籍目录》、《鸡肋集》、《琼台外纪》、《珠崖录》等,被誉为“岭南才子,与邱浚、海瑞、张岳崧等被后人并称“海南四绝”,但他怀才不遇,入仕20多年,一直徘徊在高州府、临江府、邵武府同知之职,一官未徒,终年85岁。王佐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所乐道。其为民办事的政绩,邵武府志有有所记载。他博学多才,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后人建庙宇纪念他。
神龛之前,摆放着二十多尊各路神明的木雕彩绘像,最多的是关老爷,还有关平、周仓、妈祖、冼夫人、万佐官人,有些都说不出名姓。这些神像,都用于每年正月二十二,永兴街居民抬着在街巷迅游,为各家各户祈福,在海南称为“公期”。
大殿前的石柱上,镌刻着金字楹联:千秋义勇无双士,万古精忠第一人。楹联刻在石柱上,却刻在历史长河中,更刻在海南人的心中。
管理武圣殿的崔大富主任告诉朱正明,文化大革命中,永兴街居民为保护关帝殿堂,封住了大殿,武圣殿终于被保住。现在的大殿建筑,都是清代的木雕砖瓦,向人们展示着海口的百年沧桑巨变。
难怪小巷的武圣殿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难怪当地的老百姓要保护武圣殿,因为这儿与市民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因为这里的关老爷已经与民同乐。
三江村寨,独特的公期民俗
从海口向东南数十公里,朱正明一行来到三江镇下市村,这儿,离宋霭龄、宋美龄、宋庆龄三姐妹的故乡,只有一步之遥。
听说寻访世界关公文化的摄影家朱正明远道而来,下市村关帝庙主任、世界张氏总会永久会员张祖益骑着摩托赶来,关帝庙主持李兴吉也从村里赶过来,还来了许多老乡和看热闹的小孩。
下市村关帝庙并不大,就一栋大殿。可大殿外的几棵挺拔庄重的大榕树,却颇有几分灵气,静静护卫着村寨的关帝殿堂。在大殿墙头上,张贴着村寨祭祀关公的许多照片,有上香许愿的,有舞龙舞狮的,有上刀山下火海的,居然还有用钢筋穿破脸腮的!
李兴吉主持告诉朱正明,海南岛有一种地方文化习俗,琼北地区称作“公期”,海南其他地区称为“军坡”,是一年一度的村寨祭神活动。举办公期(军坡)时,人们把关老爷、妈祖、冼夫人、海公(海瑞)等神像从庙里请出来,走村串寨,到每家每户门前求平安,村民舞龙舞狮,上刀山下火海,热闹非凡。这种用钢筋穿过脸腮,海南称为“穿仗”。
神奇的“穿杖”仪式让我惊奇!为寻访关帝文化,朱正明跑遍了中国大陆各省,港澳台地区,还有四大洲几十个国家,这种激越的祭祀方式他第一次见到。村民告诉朱正明,穿杖用的主要是银杖,因为银有止血杀菌功能,很快可以止血。穿杖一般在脸颊部位,这个部位神经末梢少,所以疼痛感少。还有,勇士们穿腮总是在气氛高涨的时候进行,现场锣鼓喧天,人欢神悦,在众人的鼓动下,勇士犹如上了战场,热血沸腾,迎着枪林弹雨上。公期结束后,勇士们会对伤口进行一些处理,这时候,应该会感到一些痛疼。穿杖习俗,在海南有1400多年历史了。
海南公期习俗的包容性很大,各地祭祀的神灵不一样,而且,不管你和村寨有没有关系,来的就是亲戚,大家一起上香,一起拜神,一起呐喊,一起欢乐。
三江是闽南人最早落岛的地方。闽南人的先祖来自中原,关公忠义诚信成为中原先祖迁徙时的精神寄托。因此,琼北地区几乎有码头的地方都有关帝庙。三江下市村关帝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八年(1892年),已有百余年历史。大殿正中供奉关公和关平、周仓,大殿一侧供奉冼夫人,两旁有关公和侍女奉陪。在各种不同的史料及传说中,冼夫人是梁朝高凉太守冯宝的妻子,她文武双全,韬略高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冼夫人亲自奏梁武帝在海南设立崖州,恢复对海南岛的管辖,并主持海南政务,在冼夫人治理下,海南得到很大发展。海南人十分崇敬冼夫人,全海岛约建有100多座冼夫人庙殿。
詹州故地,明城墙环绕红墙绿瓦
循着海岛西线,朱正明一行驱车来到詹州市中和古镇。这里是古詹州府衙所在地。中和镇是国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居海南“十大文化名镇”榜首。镇内占地300亩的儋州故城,有1400年历史。故城之内的明代古城墙,仍蜿蜒于詹州故地,现存古城武定门、镇海门,冼太夫人庙、东坡井、北帝庙、古街等30多处名胜古迹。关帝庙,就坐落在古城北门武定门内。
关帝庙主管黄绍云告诉朱正明,关帝庙殿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至今500多年历史。进入新的世纪,古城美都贸易、企业家、民众以及港澳台海外友人投入数十万修缮,使关帝庙辉煌再现。今日关帝庙,循中轴线有石牌坊、关帝跃马石雕像,山门、关岳厅、大殿、结义园等。长长的甬道两旁,罗汉松、槟榔树已经成林。
关帝庙大殿两侧廊柱刻有对联:单刀会鲁肃秉烛观青史勇儒兼备;匹马战兀术奉母刺血书忠孝双全。乍一看,疑似上联歌颂关公,下联赞美岳飞。经询问,庙殿初建时为关帝庙,1915年,增加岳飞合祀,称关岳庙。1920年,山门后殿和八角亭毁于战火,仅正殿留存。到了1934年,古城民众捐款维修,大殿只供奉关帝,大门也镌刻关帝庙三字。以上这幅古对联,仍留下了关岳庙的印迹。而大殿前的八角亭,仍名为“关岳亭”,亭内仍留存“岳母刺字”彩绘。
大殿正中供奉着关公坐像,上方高悬“义贯乾坤”的匾,稍下的锦匾上用丝线绣“浩气长存”。殿内两侧有两幅楹联,外侧楹联曰:桃园结拜护黎民仁义贯中原芳名垂百世;蜀汉扶危匡社稷勇忠光日月懋绩永千秋。内侧楹联曰:威震中原功业播千秋仁勇智谋昭日月;志扶汉室忠贞传万代竭诚赤胆贯山河。
大殿后墙外,辟有桃园,塑有刘关张桃园结义群雕,刘备居中,关公张飞紧随左右,三兄弟手捧酒杯,正在海誓山盟。再后,就是明代古城墙。武定门一侧,还有一座小关帝庙,虽然十分简陋,但从正门的匾额看,也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往。
关帝庙主管黄绍云十分热情的带他们参观并介绍说,中和镇关帝庙管委会主任彭妹,是位十分优秀的女性,关帝庙内许多建筑、树木,都是彭妹找朋友捐助的,她在中和镇很受大家敬重。朱正明好奇的问,“彭妹有没有30岁?”黄绍云主管说,“她今年78岁,名叫彭育琼。”我想,这位78岁的“彭妹”,肯定是一位青春不老敢说敢当的好姐姐。
海南学者畅谈海岛关帝文化风情
在海口,海南省海外联谊会戴儒江处长,特地请来几位海南著名文化学者,为朱正明介绍海南关帝文化的前世今生。
文化学者刚峰,是海南自由作家、摄影家,近几年潜心研究海南历史和民俗文化,先后撰写和主编了《大三亚》、《走进文昌》、《魅力万宁》、《人文海口》等文化期刊及专著,在海南文史界有较大的影响,现自喻为海南本土文化传播的“义工”。他常年奔忙于海南的东西南北,采访拍摄各地各类庙殿及民俗。刚峰说,海南以移民文化为主,民众崇拜的神灵,有局部、就近的特点,并不像大陆中原“一神管众神”,而是“主神并存”。
中原有名山大川,有名寺名观,有千年传承的仪式仪轨,所以大陆各地祭祀关公,正中只有关帝像,关帝出巡,只抬关帝像。而海南可不一样,“公期”时节,人们抬着各路神灵,只要大家认识,只要大家喜爱,只要对大家伙有用,就供奉在一起举行祭祀活动。
海南省乡土文化专业研究会主任蒙乐生,是从海口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退下来的专家学者。他生于广东乐昌,长于海南琼海,先后在琼海和海口任职。退休之后,他全身心投入海南的乡土文化研究。
乐生先生额头宽阔饱满,举止温和谦逊,一副典型文人模样。蒙乐生对朱正明说,海南岛的特点,就三个字:第一是海,第二是南,第三是岛!宋元明清各朝,中原文化南下,与海岛文化形成激烈的碰撞交融,于是,明末清初,关帝庙在海南各地特别是琼北地区广泛建立。
三亚黎寨,朱正明椰林中讲关公故事
到海南不去三亚,总觉得没到海南。朱正明一行驾着越野,循着东线海岸,穿行在椰林海风之中,来到三亚。
离三亚还有几十公里,有个海棠区铁炉村,他们停住越野,在路边农家买新鲜水果。路边的村民董文利家中,朱正明见到一个奇特现象:正堂,规规矩矩摆放着供桌,还有蜡烛、香炉等祭器。供桌之上,没有供奉任何神灵和祖先排位,只在正墙上贴了一张艳艳的大红纸。董文利说,每月农历16这天,他都率领家人,为心中的神灵祖先敬酒上香。
三亚槟榔谷,是远近闻名的黎寨,位于五指山脉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侧森林茂密,中间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椰子代表海南,槟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没有槟榔不成礼,没有槟榔不成婚,槟榔可以说是黎族人的文化字符。走近五指山脉的黎寨,感受到的是原汁原味的黎族风情。
在黎族村寨,朱正明一行观赏了一台特色浓郁的黎族民俗歌舞。攀藤射箭、织锦舂米,吹树叶跳竹竿,令他们不断拍手称好。在黎寨椰林深处,朱正明见到了一群表演黎族歌舞的姑娘小伙子。他没有放过向少数民族青年传播关帝文化的机会,从旅行包里取出关公像,捧在手中,“中华民族有两位圣人,一位是文圣孔夫子,一位是武圣关老爷……”朱正明向黎族青年赠送了关公金卡。
到了三亚,没有见到海南最南端的关帝庙,朱正明总觉得不甘心。于是,与海南省关公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喜得商议,决定继续寻找。从三亚西行数十公里,他们来到崖州古城。这里,文庙尚存,武庙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毁,前几年,当地百姓在废墟上建起了两层楼房。周边的老乡告诉朱正明,“听说马上要恢复关帝庙了。”
从崖州古城出来,他们仍不甘心,下了高速路,沿着海边,在南山、天涯镇一带走村串户,希望能找到天涯海角的关帝文化遗存,结果还是没有收获。天全黑了,明天早晨,朱正明还要在江城武汉上班,只有赶往三亚机场……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