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猪免疫副反应的调查报告
摘要:免疫副反应处理不及时会因动物死亡而引起经济损失,也会影响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查找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对基层防疫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0月15日,某乡镇畜牧兽医站向我局报告,部分生猪在注射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后出现免疫副反应。为查找副反应产生的真正原因、确保秋防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立即进行了现场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免疫情况。某乡镇有行政村27个、农户8624户,散养生猪存栏1189头。秋防期间,每2个村级防疫员组成一个防疫分队,首先在养殖量相对较大的区域进行程序免疫。秋防工作从9月15日开始,截止10月15日,2个防疫分队共免疫猪口蹄疫534头、猪瘟534头、蓝耳病 432头、家禽1936羽。
2.副反应情况。生猪在免疫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苗后出现副反应,有29头生猪在注射当天出现副反应,经过处理现已经康复;有8头生猪在注射5-6天后出现副反应,目前仍在发病中。副反应发生总头数为37头,发生几率为6.9%(37/534)。
3.疫苗情况。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苗由中牧实业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生产,为政府采购疫苗,生产日期为1311003,有效期为2014年11月。
二、调查情况
1.疫苗情况。该批疫苗于2014年9月30日,由乡镇医站负责人从县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回后在冷藏条件下保存,村级防疫员在乡镇领取疫苗后当天注射。现场检查疫苗性状未发生变化,疫苗瓶无破损、封盖无松动、脱落现象。检查情况表明疫苗来源、保管、性状都没有问题。
2.注射情况。经询问该镇村级防疫员得知,免疫过程中,一人负责打耳标和填写免疫档案,一人负责注射。用12×25针头在生猪颈部注射,每头2ml,未使用保定工具,注射针头每天进行煮沸消毒。检查情况表明注射剂量超量(说明书用量为每头1ml)。
3.生猪情况。对仍在发病中的4头生猪进行了现场调查。生猪表现症状为精神不振、食欲废绝,耳根后月5cm靠近颈部背侧可见红色斑块,肿胀、中心部位有溃烂迹象。
4.相关情况。通过电话询问了其他4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人,各地在使用同一批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苗时,都没有出现免疫副反应,其中,某某镇注射剂量为每头2ml,生猪表现正常。
三、原因分析
1.疫苗因素。疫苗保管方法得当,同一批次疫苗在其他乡镇没有发生没有副反应,且该镇免疫534头后只有37头生猪发生,可以排除疫苗因素。29头已经康复于注射当天出现副反应,属于正常的药物反应。
2.人为因素。8头生猪于注射5-6天后出现副反应,不符合副反应出现的相关条件,应该属于人为因素,原因有两点:一是注射部位偏离,应该于耳根后深部肌肉注射,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生猪体重都在75kg以上,保定不到位,以至于疫苗注射到颈部;二是注射深度不够,由于保定不到位,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没有充分吸收刺激机体,引起局部炎症,继而引发生猪精神不振、食欲废绝。
四、补救措施
1.发病生猪。对发病生猪采取抗炎、抗过敏处理,肿胀部位予以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2.规范免疫操作过程。在免疫注射时,一是疫苗在恢复常温、经过充分摇匀后再抽取;二是必须对生猪进行保定,确保注射部位准、注射深度够,避免免疫副反应的发生;三是严格消毒,对注射器具、注射部位要按照免疫技术要求进行严格消毒。
3.控制注射剂量。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规定的用量使用疫苗,不得随意加大注射剂量。
五、处置结果
发病生猪结果处理后已经全部恢复食欲,正在康复,未发生死亡现象。
(作者单位:江陵县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