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牛奶和教科书改革
最近,“倒奶”一词热传。有说乳企宁可进口奶粉冲成还原乳销售,也不愿收购奶农牛奶,滞销导致奶农将大量鲜奶倒进水沟。昨日,商务部回应,进口奶粉对奶农的冲击并不大。
“倒奶”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何止“倒奶”,有的地方甚至杀牛卖肉,以求减少损失。
从经济规律来说,“倒牛奶”是供需失衡的正常现象。猪肉行业就有大小年,肉价贵,大家都去养猪,一旦养猪多了,肉价又降下来,这是农产品的周期性波动,是普通的经济学常识。牛奶也不例外,只是鲜奶存在天天挤,保鲜难的问题。
当然,中国乳企还有一些自身特殊性。比如安全性,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企对奶源安全性如惊弓之鸟,散户奶农与国外奶粉无法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可以理解。这样,如果奶农牛奶卖不掉,与其拿到市场上,拉低商品价格,降低利润,反不如直接倒掉划算,因为牛奶保鲜成本过于高昂,杀牛卖肉的道理也一样。可以说,“倒奶”几乎是滞销下的最优选择了。
本来,乳业就是高风险行业,在乳业大国新西兰,就已经推广了乳业保险,一旦遇到滞销,用保险来兜底。
“倒奶”事件中的主义之争
“倒奶”现象并不是最近才出现,早在2002年就见诸报端。2006年的全国考研试题中,就要求“比较国内倒奶与资本主义倒奶有何不同”?
所以,真正引发热议的,确切说应是“倒奶现象”中的主义之争。在中学课本中,“倒奶”是资本主义弊端的标志,象征着资本主义的罪恶和资本家的冷酷。在此逻辑下,社会主义就不应该出现“倒奶事件”,很显然,这不符合事实。
“倒奶”本是经济现象,不是政治制度。倒奶是供给过剩的产物,与什么主义无关。
本来,“倒奶”应该引发的是像新西兰一样思考对策问题,不过,顺着这个方向,倒也提醒我们另一件事,在教科书改革中,我们应该怎么改,改成什么样。
教科书改革,至少要符合事实
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近日炮轰语文课本,认为一半内容假大空,该砍掉。
这种言论虽然过激,但对教科书不少选目假大空的指责,却由来以久。浙江语文老师郭初阳,曾在2009年实验和印证课本篇目,如《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砍树》,《陈毅探母》等,指出教科书不但内容虚假,且违背常识。因此,教育界一直呼吁,教科书亟待改革。
至于改成什么样子,“倒奶事件”告诉我们,至少经得起时间检验,至少经得起常理推敲。(鲁珊)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