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镜头]保护生物多样性需提高社会认知
采访神农架林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罗永斌 庄白羽/摄影
作为北半球中纬度保存完好的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具备丰富、完整的生物多样性特征。10月19日,面对“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组的提问,神农架林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罗永斌直言,在实现生态系统共享的同时,整个社会也应该共同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与保护意识,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
“神农架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永久性示范基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和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说起神农架享誉国内外的地位,罗永斌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据罗永斌介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得神农架成为我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和众多动物繁衍声息的交叉地带。这里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高等植物3239种,包括珙桐等原始古老植物,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神农香菊等特有植物。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493种、昆虫4143种,金丝猴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白林麝、白熊等白化动物30多种。而根据从2011年开始为期三年的《神农架本底资源综合调查》,发现湖北省植物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3个、新记录种19种、植物疑似新种39种、湖北省脊椎动物新记录种2种、神农架地区新记录种7种、昆虫疑似新种2种。
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这种生物多样性并不是永远存在的。“自然灾害和人类行为是目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两大挑战。”罗永斌指出,一方面,自然灾害,如山洪、暴雨、泥石流、冻害、病虫害等会影响到生物生存,另一方面,人类对森林树木的随意砍伐和人为活动的干扰,也会破坏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据记者了解,为了进一步保护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神农架林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采取多种举措,如加强当地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与周边地区确立联防机制,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对病虫害进行有效应对;与国内三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与气象、环保等部门联合建立监测站点,同时搭建各类科学研究平台等。除了有关部门的努力外,在罗永斌看来,全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大自然赠予人类丰富的资源,人类在充分享受这份馈赠的同时,也应该深入了解生态环境的价值与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爱惜生态环境,从而达到人和自然真正的和谐共处。”罗永斌强调说。(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 吴越 李傲 通讯员 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