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作家画卷式散文集展示青山老区新貌

12.10.2015  19:04

        (武汉晚报)10月17日是全国首个“扶贫日”,武汉市第一本集中反映革命老区面貌,书写老区建设历程、描写老区扶贫典型的画卷式散文集《绿是青山  红是生活》于近日出版发行。

        习总书记日前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而《绿是青山  红是生活》一书则是作家深入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作品。

        去年,武汉市作协组织30位作家深入老区,选取了30个具有代表性的老区乡镇、村庄、企业和人物,进行定点采访、搜集素材,以此为基础展开创作,他们的作品最终结集为《绿是青山  红是生活》。

        该书由著名作家刘醒龙主编,涵盖内容丰富,反映了新世纪以来武汉老区建设的成就和风貌,书中包括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如《创业凤凰寨》一文叙述的新洲打工仔温能生从沿海回到家乡投资的循环农业;还集中书写了一批倾心老区脱贫发展的企业和个人,如《花竹园的太阳》中的扎根木兰山、把荒山变成茶园的退休干部张汉苏;全书还从不同侧面描绘了老区秀美山水、书写了老区革命历史,勾画了把生态和历史融合起来的新兴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写老区生态保护成果的《沉湖三来秀》。

        作家为什么要深入老区

        革命老区一度给人留下贫穷落后的印象。“武汉市革命老区分布在黄陂、新洲、江夏、蔡甸四个新城区的27个乡镇,地域占四城区的60%。对这样一块既有革命历史积淀,又肩负发展、脱贫、致富的土地,很多人知之甚少,作家也不例外。”武汉作家协会秘书长李鲁平介绍,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了解老区的历史与文化、审视老区的现状与发展、描述老区人民的奋斗与开拓,是广大作家的共同职责。

        老区新貌值得关注

        市老领导、武汉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袁善腊在序言中回忆,1990年初春他作为市委工作组成员,在黄陂老区石门官田村驻队三个多月,当时的扶贫工作更多还是“输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区贫穷落后面貌。22年后他走上了扶贫工作新岗位。两年多时间,他走访了全市22个老区乡镇,切身感受到武汉老区得益于大城市经济的辐射,开始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武汉老区巨变的转折点是一批有眼光、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参与老区建设,实现了由过去的‘输血’到增强‘造血’功能的转变,这也是武汉老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

        作家回忆采风经历

        参与本书创作的作家之一刘桂英谈及深入江夏区南部保福祠的采风经历时,依旧感触颇多。“在长达二十多年与各种反动势力和反抗日本侵略的激烈斗争中,保福村被誉为小广东、白区红色乡、红色基地、鄂南的延安。不到5000人的保福地区先后有91位杰出儿女壮烈牺牲,350多名群众惨遭杀害,占全乡人口十分之一人众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壮丽诗篇。

        刘桂英介绍,她在采访当地村领导和村民时,不论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提起这段历史,他们个个都能如数家珍。“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关注老区人民的生活和发展,对老区人民倾注着无限热爱,对革命先烈表达了无限崇敬和怀念,对我们这些作者来说也是一次红色历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