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量”与“体验”要高度匹配
毕诗成
“十一”黄金周就这样结束了,各种盘点也如期而至。“回头看”的大数据指向了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中国旅游业的体量非常大,反映在出游人次、旅游收入、交通吞吐量、景点接待量上;二是黄金周期间很多人的旅游体验非常糟糕,反映在景区服务跟不上、交通拥堵、游客挨宰等等上。如此,可呈现出“体量”之大与“体验”之差的“两面”,因此有人觉得休假并不“休闲”,并未获得与其对应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体量”大、游客“井喷”,深受目前休假水平和休假安排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景区接待能力不足。在当前经济与就业形势之下,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多数只停留在“倡导”层面,而没有落到实处。“五一”黄金周的取消、春节黄金周以家庭团聚为主题,唯独“十一”黄金周适合出游。对于没有寒暑假、难享受带薪年假的上班族来说,除了“十一”的出游机会,俨然别无选择。
“体验”差主要是因为旅游业产能释放严重不足。国内旅游业目前的发展更多是仰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而并非是旅游业自身服务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景区都陷入了“看看景、逛逛庙、拍拍照、买点千篇一律纪念品”之类的俗套当中,景区内的疏导机制、服务配套、接待能力等细致的工作都没有落实到位,参与性、体验性的休闲安排少之又少。一些景区过度放大了“赚钱”,肆意放纵了“服务”,旅行者“体验”差于是成了必然。
旅游业体量井喷与旅游者体验滞后,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旅游业的突出矛盾。旅游业井喷的背后,是民众对于改善生活品质的朴素向往,是老百姓消费能力增强的体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之匹配,将“堵心”的旅游经历转变为“舒心”的休闲记忆,才是善待这种“爱生活”的潮流的有为之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对旅游业相关管理、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筹划、有效疏导、强力约束、科学管理,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不管是景区、旅游局,还是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有更高的格局和站位,而不是只关注赚了多少门票钱,否则,每年的旅游盛况只能是虚假的繁荣,累积的泡沫终将成为讽刺。改进旅游者消费体验,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放任旅游体验的恶化,再多的门票收入、景区收益,都很难持续,迟早会面临市场选择的惩罚。
旅游“体量”的脚步太快,得等一等旅游体验的脚步,只有“旅游体量”与“旅游体验”高度匹配,才能充分释放中国旅游业的产能,对拉动内需的中国经济而言,也有着格外关键的意义。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