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更强调立德树人

24.05.2016  17:21

  今年秋季,全国各地将有400多万中小学生使用语文版一年级和七年级新修订的语文教材。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占一至六年级全部课文的30%,七至九年级全部课文的40%。据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介绍,教材修订充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对于这次语文教材的修改,在具体课文篇目上可能存在不同看法,一些经典篇目的取舍容易引起争议。然而,理解语文教材的修改不仅局限于这些细节,要将其置于更大的背景下来看。近年来,国家教育体系在弘扬经典、接续传统上做出许多努力的尝试,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具体篇目增删总会引来各种争论,增加传统文化比重则应该没什么疑问。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材也要适时反映出变化,对教材的修改也很正常和必要。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非常丰富,不仅承载着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也是塑造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传统文化比重的增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偏向的调整,更是立德树人观念的明确。所谓国民教育,始于民族历史文化血液的灌输,国民性格得以萌芽。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真正的育人工作不是教材本身来完成的。按照一套详尽的教学大纲,教授指定的知识点和考点,很多老师都能完成,升学率往往掩盖了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的现状。知识可以复制,意味着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之下,教师可以被纳入统一规范化的教学体系中,教书成为套路活;一旦进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式训练,则强调人文素养的精神濡染,那是人与人之间的言传身教,这个新的要求下,许多老师也许就会露怯,怕是无法胜任了。

  立德树人,听起来是一个大道理,具体践行没那么简单。许多人的学生记忆中,传统文化素养成了一些老师人格魅力的光环,这些老师在大纲教育之外夹带些看似无用、与教学计划无关的人文情愫、人生哲理,考场之上用不着,人生之路上却时时想起与回味。一些优秀老师的言传身教,是课堂教育的“溢出”价值,却影响了学生们的真实人生,成功塑造了良好的心智。

  接续传统不仅仅是背背古诗词,更不是摇头晃脑之乎者也一番。中国古典书院教育强调培养“君子”,诗书礼仪渗透在完整的品性之中。现代教育强调公民素质,也体现于一系列做人的仪轨。在这个意义上,接续传统的教育,让教师职业的高尚性质凸显,教师不是饭碗,是真正的“灵魂的工程师”。教材的更换,以及整个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立德树人的背后,是师道尊严的复归。

  教师这一职业,和医生一样,从事的是呵护人类身心的事业,天然就具有特殊的崇高性。把教师等同于教书匠,过分强化其教学的本领和专业水准,其实是在职业技术层面的狭隘化,本身也是对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局限化。很大程度上,教师就应当是人格的典范,知行合一,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