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老板频"跑路" 资本密集型行业成重灾区
新华网武汉5月27日专电题:民营企业老板频“跑路” 资本密集型行业成重灾区
新华社记者沈翀、许凤
曾放言收购悍马的四川腾中重工老板李炎“跑路”事件余波未平,日前青岛女地产大亨、君利豪集团老板又被曝出因资金链断裂失联。接连发生的企业倒闭、老板“跑路”是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的表现。当前急需完善市场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引导企业主体以正常程序退出市场。
资金链断裂
在已被曝光的企业老板“跑路”事件中,一些老板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民间借贷之中,上下游产业吃紧导致资金链断裂。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目前出现“跑路”的企业集中在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企业、处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中的中小民营企业等,是企业倒闭的一种极端形式。
在青岛君利豪集团老板王莉“跑路”事件中,有消息称王莉目前欠贷至少在12亿元以上,涉及三家以上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多个民间借贷公司和个体。与此同时,参与项目建设的几家劳务公司、建筑材料供应商和建筑商,也正在四处寻找王莉,追讨几十万到上百万元不等的欠款。
其实在君利豪之前,全国多地已有中小房企被曝光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破产危机,关于中小房企资金链趋紧、或再现“跑路潮”的讨论热极一时。
除了房地产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曾经靠资本推动盲目扩张的实体经济也出现“跑路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介绍,包括温州的一些中小企业,鄂尔多斯的一些矿产类企业以及前期风光无限的采矿类企业,负债率高,抗风险能力差,企业之间相互欠款、压款,遇到经济不景气、融资困难,一些老板还债无望,一跑了之。
在房地产行业、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方困难之时,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借贷方也受到冲击。武汉一名担保企业负责人介绍,担保、典当等行业本来不该做贷款业务,但他们因为能够接触到资金需求方,也在做借贷业务,自有资金不够了就非法吸储,一旦哪笔大额贷款出现逾期或坏账,资金链就很容易断裂。
高杠杆的代价
业内人士分析,“跑路”现象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缘于担心过去局限在个别区域、个别行业的“跑路潮”传染到更大范围中,进而加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而不考虑道德风险,是当前企业老板“跑路”的主因。很多人都是由于前期醉心于高杠杆、高成本经营,在上升周期,形势一片大好,盲目乐观,选择超常规发展。一旦市场出现波动,终端产品需求萎缩,资金便难以为继。
王远鸿说,近年来的融资难、融资贵造成民营企业经营成本变高,如果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差,选择过高的杠杆率,负债程度高,就很危险。在市场景气度变差的情况下,资金链很容易断掉。
在山东二线城市投资的地产开发商朱先生因为市场冷清正陷入资金困境。他说,地产市场好的时候启动的这个项目,投入的1亿元中6000万元为借款,其中3000万是银行贷款,3000万是民间融资,月息3分。本来计划一年半左右开始资金回笼,哪想到市场情况不好,再加上合作方经营思路失误,已经快3年了,还没有开始销售,资金卡在那里,每个月还利息都得一百多万元。“幸亏银行没有抽贷,否则我也得‘跑路’。”
武汉一名从事资金掮客生意的商人称,当地民间借贷成本熟人月息三分,一般要到四分,到了春节前市场钱紧的时候最高月息可以到八分。一般实体经济毛利润率不会超过10%,一旦借了高利贷,企业不堪负重,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走上不归路。
正常退出程序
有关专家认为,企业跑路本身反映的是一种淘汰弱者的过程,对于这一现象的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保有压,避免风险在链条上的累积传递和扩大。对于一些链条较长的领域,比如房地产,要高度重视,控制其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问题。从法律角度看,则应完善市场信用环境,引导企业在退出市场时也依法依规,而不是一跑了之。
董登新说,企业倒闭有很多形式,以“跑路”的方式来退出市场危害最大,它的本质就是赖账,包括赖员工的账,赖银行的账,赖为他们提供担保的企业的账。这样做不仅遗留了大量难以处理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将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也给民间的信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他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当务之急还是要以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现代信用体系”取代民间信用体系,同时完善企业主体法律退出机制,让无心恋战的企业家不用逃、逃不了、无处逃,让企业以向法院申请破产的方式作为退出市场的常规路径。
此外,专家也提醒“跑路”潮为当下野蛮生长的各类影子银行也敲响了警钟。董登新说,以前信托、理财等很多产品都是刚性兑付,潜在风险没有暴露出来。在产能过剩、房价滞涨后,这个风险会逐步暴露出来。建议公众参与各类财富管理计划或者民间投资一定要慎之又慎。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