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稳中有转"——宜昌市一季度经济发展观察

25.05.2015  14:53

   产业结构“稳中有转

   ——我市一季度经济发展观察

  宜化集团首季出口创汇3亿美元;安琪集团开发出优质有机氮源“酵母浸出物”;人福药业出口药品基地投产……今年以来,新常态下的“宜昌制造”捷报频传,产业结构“稳中有转”。

  据市经委信提供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44.37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八大重点产业利润同比增长,四大千亿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产业航母”扬帆起航

  1月16日,宜昌三峡制药有限公司氨基酸产业基地在宜昌生物产业园正式投产。当天,宜昌高新区与市中心人民医院签订协议,共建“宜昌生物医药产业研究中心”,致力打造“中部药谷”。

  目前,宜昌生物产业园已拥有包括人福药业、安琪酵母、恒安药业等知名企业在内的生物医药企业20多家,成为我省首批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食品生物医药这一“产业航母”已初具规模,正扬帆起航。

  推进产业集聚,打造“产业航母”,是我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着力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

  在猇亭园区、生物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白洋工业园,通过产业链上下游、零部件配套及同类企业集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如集中供热供汽、废水集中处理、资源园区内循环等,降低了工业制造的单位生产成本和污染排放水平,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我市制订出台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四大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每个产业设立2亿元发展基金,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大大提升和壮大了四大“产业航母”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今年一季度,我市四大千亿产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102.05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市工业总额的比重达81.98%,比去年同期上升1.75%。

  “宜昌制造”享誉世界

  4月10日,宜昌人福药业出口药品基地在生物产业园投产。该项目是我省第一家按FDA标准建立的口服固体制剂生产基地,总投资7亿元。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人福药业的产品首次走向欧美高端市场。

  4月24日,在中国第四届新型有机氮源应用与发展趋势研讨会上,安琪集团开发的优质有机氮源——酵母浸出物,吸引了24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目前,安琪的酵母浸出物产能已达4.6万吨,规模居全球第一。

  宜昌南玻通过工艺技术创新,率先成为国内同行业第一家全闭环生产的多晶硅企业。今年4月,该企业生产的0.25mm超薄电子玻璃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触摸了超薄电子玻璃的“世界之最”。

  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市共有3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2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家重点实验室。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228家,高新技术产品300余个。

  今年3月,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市共获得31项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量和质量领先全省同类城市,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是获奖主体。这些获奖项目将进一步引领带动宜昌磷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向高端发展。

  “绿色发展”渐入佳境

  5月上旬,记者来到兴发集团采访,行走各个园区,看不见浓烟滚滚的大烟囱,闻不到扑面刺鼻的工业气味,污水处理池里鱼儿嬉戏。

  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告诉记者,集团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创造持久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举措,走出了一条创新、转型、跨越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电力设施,下载三峡电能,充分利用小水电,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关闭安能美联等小火电,在工业园区和企业集聚区实施集中供热,在企业推广能源管理中心,重点耗能行业推行余热利用工艺。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我市工业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去年我市实现度电工业产值27.66元,比2013年提高了5.65%。

  在化工、建材、纺织和机械制造领域,我市组织实施了23个大气污染防治生产项目,每年可减少工业烟(粉尘)9218吨、二氧化硫8365吨、氮氧化物6252吨、挥发性有机物314吨。

  引导企业将产品生态设计理念、节能意识和资源优化利用贯穿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宜昌每年产生1000多万吨磷石膏,存量和增量巨大,堆场占用大量土地,对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宜化集团、中孚公司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做成石膏板、建筑砌块、路面砖和水泥缓凝剂等产品,磷石膏利用率从15%提升到30%。湖北三宁公司生产的磷石膏板和砌块已经卖到了福建厦门,在武汉市场也很受欢迎。

  “互联网+”羽翼渐丰

  今年4月,作为宜昌首个国家级民营企业孵化器,清华科技园宜昌分园经过三年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园区内,一批电商企业快速成长。

  我市抓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为引领企业进行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市起草了推进“宽带宜昌”和云计算发展的意见和推进宜昌三网融合工作方案,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工业设计、新产品研发、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电子商务、节能减排等方面,我市正在积极探索。目前,全市150家重点企业中,自动化办公系统(OA)应用率达95%以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应用率达90%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应用率达30%以上,装备制造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超过85%。宜化使用分散控制系统(DCS)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细化控制,中船重工中南装备公司使用制造执行系统(EMS)实现了从设计、工艺、制造整个流程由计算机辅助完成,稻花香集团使用白酒勾兑系统实现了白酒勾兑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互联网+,这个时代新词,将成为宜昌产业转型的“翅膀”,现在羽翼渐丰,前景令人期待。(本报记者 黄春梅 本报通讯员 徐贻井)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