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方案系列解读五]《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系列解读(五)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了25条改革举措。如何把这些举措落到实处,是决定这一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改革方案》从强化法治保障、完善财政支持、鼓励社会投入、保障合法权益、深化理论研究、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为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从加强法治保障角度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制定《改革方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改革方案》特别强调职业教育、技术资格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切中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害,具有现实针对性,从法治角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研究制定企业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方面的制度,从制度设计层面对加强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是落实《劳动法》《企业民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举措。可以说,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根植法治思维、用好法治方式、提供法治保障。
改革生活力,保障促发展。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离不开有力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如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合理,技术工人总量不足,七成以上农民工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六成以上没有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力资本投入不足,财政经费结构不够合理。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和教育培训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和发展质量,从长远看,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方面的主体地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引导社会多元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多元投入体系。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对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改进补贴方式,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和对象。加强对各项投入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确保经费高效使用。
劳动经济权益是产业工人的重要权益,涵盖了广大产业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保障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产业工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而且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权要讲全面,也要讲重点,综合起来看,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都应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劳动就业方面,要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变化,着力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保障就业机会公平、提高就业质量;收入分配方面,要着力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方面,着力健全社会保险制度,解除产业工人后顾之忧;安全卫生方面,要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把关心产业工人健康、提升产业工人健康素质摆到重要工作日程,努力提升广大产业工人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只有切实维护好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才能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合理利益诉求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保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深化理论政策的研究与创新,发挥其先导先行作用。只有在理论政策层面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举措等阐释清楚,才能在实践中方向明确、推进坚决。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理论政策研究,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处于攻坚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全面了解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状况和内部结构,准确把握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新特征,深化对产业工人队伍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产业工人问题研究,党政机关及其研究机构、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院所和社会各界与工运理论研究部门要加强联系合作,就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加大科研力度,集中智慧力量,加快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工人阶级理论。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劳动无贵贱,但现实中依然存在唯学历的片面人才观,社会对产业工人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操作;重装备、轻技工”的观念还未根本上得到扭转。有一定学历的人似乎更愿意去当金领、白领,愿意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操作的人相对较少。只有廓清各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及时对有关热点问题、思想疑虑解疑释惑,才能让产业工人得到普遍尊重,劳动价值得到充分认可。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将其作为政治任务,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拓展平台渠道,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和优秀栏目中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进而引导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形成主流价值导向,使全社会都充分认识产业工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创造有利于产业工人成长的舆论环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无论是组织劳模、工匠进学校、进课堂,还是进企业、进班组,其核心都是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实践,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
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是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各方面保障到位,改革举措才能落地见效,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保好驾、护好航。(龚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