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荆楚蝶变
图为:8月1日,俯瞰竹溪县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民居、民宿和农家乐傍湖而建,构成一幅绿水青山的乡村美景。近年来,竹溪龙湖注重沿湖退耕还林,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不断修复。 (温大树 摄)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强调要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重要要求。荆楚大地留下总书记浓浓的“三农”情怀。
一年多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学研判,全域谋划,出台《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汇各方之智,推创新之举,力争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走在中部前列。
粮食生产拾级而上,乡村颜值不断提升,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农民收入再攀新高……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在荆楚大地徐徐铺展。
绿色转型———
鱼米之乡重焕生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一种浓郁的“荆楚味道”征服了大江南北消费者的味蕾,到处可见三五好友成群,喝着凉爽的冰镇啤酒配红彤清亮的小龙虾,大快朵颐。
潜江小龙虾,生长在稻花香里,集生态与美味于一身。经过近20年的发展,湖北小龙虾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大产业。
鱼米之乡的湖北,粮食、水产等重要农产品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曾为保障全国农产品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消费升级,环境约束,竞争加剧,在“以量论英雄”轨道上奔跑已久的传统农业大省光环渐褪。
产业兴,则乡村兴。走出“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窘境,唯有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连续两年主动调减低效水稻种植面积,增补再生稻、小杂粮等优势作物,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启动“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35个油菜生产重点县市纳入双低优势油菜保护区建设。
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肥水药一体化广泛兴起,大数据、智能化渗透并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多年零增长,省、市、县、乡层层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书,从田间到餐桌,竖起一道坚实的质量安全屏障。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培育潜江龙虾、蕲艾2个省级核心大品牌和宜昌蜜橘、秭归脐橙等区域公用品牌,示范引领更多的湖北名优农产品品牌崛起。
荆楚味道,香飘四海。全省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淡水产品产量长期稳居全国第一,食用菌出口创汇居全国之首,“恩施玉露”“利川红”等名优茶享誉大江南北,农业强省步伐越走越稳健。
唤醒乡愁———
美丽乡村秀外慧中
通城县油坊村村民吴景华发现一件稀奇事,不少进了城的老乡,又搬回村里了。
宽敞平坦的乡村公路,新修落成的文化广场,还有一天比一天清朗的蓝天白云,乡村散发新的吸引力,引得城里人纷纷觅乡愁。吴景华所不知的是,全省正在实施一项重大的“美丽计划”,改造提升全省2.3万个左右行政村,让乡村各美其美。
对标浙江“千万工程”,全省制定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安全饮水等多项任务齐头并进,力争在5年内,每年建设4000个整治村和1000个美丽示范村,实现所有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
黄陂是武汉的“后花园”,远离城市的喧嚣,徽派风格的农房古朴雅致,红花绿草,小桥流水,今年国庆,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茅圻村,三面环湖,山水相依,花海起伏,好似一颗藏在梁子湖畔的珍珠,每每引得路人驻足欣赏。
美丽路上你追我赶,全省每年“三农”综合考评,美丽乡村是重要考量指标。在全国各类权威的最美乡村、宜居城镇“排行榜”上,湖北多地频频入围。
乡村之美,既是自然之美,更是发展之美。钟祥市客店镇杨庙村家家门口都有一块诗意的招牌:“土鸡土养,好吃味长”“农家饭香,情暖意长”。按照村里统一规划,每家根据自家实际装点门面,宣传产品的同时扮靓家园。村民们可在家门口销售农产品,也可通过村里的乡村淘宝馆,将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美丽乡村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据统计,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71亿元,创历史新高。
图为:汉宜铁路线运行的一列动车组从仙桃市郑场镇王滩村美丽乡村旁经过。(柯皓 摄)
突破藩篱———
城乡融合活力无限
浠水县巴河镇长江村昔日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里能人张成清回村任支书,有效盘活闲置资源,筑巢引凤,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今的长江村一跃成为省、市级文明村。
空心村蝶变成明星村,长江村的故事日日讲来日日新。
随着大量农民走向城市,乡村日渐凋敝,靠什么激发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唤醒土地、山林、水面、房屋等沉睡的农村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共享改革红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等探索破冰前行,京山、大冶、武穴等18个县市区先后被列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湖北发展闯关、为全国改革探路。
改革激起千层浪,荆楚涌现“分红村”,全省4995个村成立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累计分红6.5亿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渐“壮”起来,带领农民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全省工商注册农民合作社超过10万家,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带动,发展规模经营3147.7万亩。
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资本灵敏地嗅到商机。市民下乡、能人回归、企业兴乡加速优质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全省累计签约“能人回乡”创业项目2000余个,完成投资500多亿元。
农民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头脑也随之富起来。全省各地踊跃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媳妇”等评选活动,不断激发村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图为:游客在远安县龙凤村庞家湾拈花谷民宿品农家菜、享受生态田园慢生活。远安县全力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大批乡村变成游客云集的景点。 (刘曙松 摄)
攻坚克难———
精准脱贫决战决胜
6年减贫555万人,创造了湖北减贫史上最好成绩!上个月,我省公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确保到2020年全省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
非常之事,当尽非常之责。湖北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省领导访真贫、察实情、寻良策,密集调研,足迹遍布贫困山区;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上阵,签下军令状;广大扶贫干部风里来、雨里去,与贫困群众日夜奋战在一起。
非常之事,当施非常之策。产业扶贫,打造强劲引擎;易地搬迁,筑起32万户温馨家园;健康扶贫,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教育扶贫,阻断代际贫困;保障扶贫,兜牢民生底线。
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力。2018年,省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32.84亿元,市县财政投入扶贫资金103.63亿元,28个国定贫困县整合资金220.51亿元,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再创新高。
脱贫攻坚的湖北实践引起全国关注。全国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试点现场会在大悟县召开,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现场会在黄冈市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贵阳现场会上,我省作交流发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我省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等次。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一手抓剩余贫困人口的减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织牢防贫保障安全网。”省扶贫办负责人表示。
摘帽绝不是终点站,精准扶贫再加油。按照我省部署,现行的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相关政策,将延续到2020年后,待全国扶贫开发新十年纲要出台时,与新的政策无缝衔接。
脱贫攻坚的基础越夯实,荆楚乡村振兴的前景愈灿烂!(胡琼瑶)
责任编辑:马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