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水工作的人们

23.03.2016  00:12

  新华社武汉3月22日电 (记者吴植、白旭、吕秋平)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份联合国报告显示,当今世界有10多亿人在与水相关的领域工作。

  李世超是湖北武汉人,生长在长江边,对水和船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2014年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毕业后,李世超到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做调度员,负责为通过三峡水利枢纽的船舶编排过闸计划、发送指令和安全监视。

  “可以把我们这里比作机场航站楼,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指挥船舶。”李世超说。

  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建坝成库后,曾经处处是险的川江变成高峡平湖,全年全线昼夜通航得以实现。

  “我们局的工作越来越忙。”李世超说,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三峡河段过闸需求持续旺盛,现在平均每天有超过30万吨货物通过三峡船闸。如何优化调度,使有限的闸次安全通过更多的船,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距李世超不远的湖北秭归,县环境监测站站长张红在长江的一条小船上采集江水样本。

  “这工作有点像打仗。采样、化验、出分析报告,我们全包。库区山高路远,我们常常早出晚归,夜里还要加班。”张红说,特别是冬季,坝前水不流动,一些水质指标容易发生变化,“长江是母亲河,如果水质失控,那危害就大了。

  张红说,县环境监测站近年招了不少年轻人,80后员工已占到70%。

  同样为了长江水,三峡移民周功虎常年开着小船,用网兜打捞漂浮在三峡库区江面上的各种垃圾和杂物,包括树枝、塑料袋、瓶子等。

  50多岁的周功虎是秭归县茅坪镇松树坳村人,是三峡百万移民一分子。1996年,为给三峡水库“让路”,他和乡亲告别故土,搬到了长江边的山腰上。2003年,三峡大坝正式下闸蓄水,他看着老家没入江底。

  从那时起,每年特别是长江汛期,漂浮垃圾会从上游顺江而下,聚集在近坝库区水域。为确保库区水质、航运和大坝安全,清漂成为库坝区一项重要工作。这让曾经在外打工的周功虎在家门口谋得了一份工作。

  “打捞费由政府给,汛期工作量大时,政府还补贴油钱。”周功虎说,“除了水上打捞,自家还种茶叶,每年可存下三五万元。

  “我祖祖辈辈靠水而生,后来看着三峡大坝一点点建起来,如今生活比迁移前改善了不少,所以我要保护好家乡的水和大坝。”周功虎说。

  在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之上的丹江口水库,湖北省丹江口市环保局的张学理每年要沿着库岸线不断行走,深入库湾、库汊,开展环境监察。

  为了让汉江上的清水注入华北并最终抵达北京,丹江口水库水位被抬高,上千公里的人工渠跨越平原、下穿黄河。

  为加强水源地环保监察工作,丹江口市环保局将过去的库区环保监察队分为4个环保管理站,监察队员人数从数人扩张到10多人。张学理所在的六里坪环保管理站管辖范围为库区六里坪镇、均县镇和官山镇,特别是14条水库支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后,库区的风险企业关停了,库区人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但我们不能放松,有时会对污水处理厂和企业突击夜访。”张学理说,“因为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不仅关系到南水北调沿线的饮水安全,也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责任编辑: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