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两兄弟开山修路,为了19位留守老人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小明 三峡晚报记者 秦发
海拔1700米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后河乡茅坪村原始森林深处,散居着子女都外出打工的19位留守老人,大山阻隔,老人们下山买袋盐都需要一整天。山下的4位农民兄弟自发组织起来,捐资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一条蜿蜒7公里的“天路”,免费用摩托车为老人们运送生产生活物资,一送就是3年。
2011年盛夏的一天。家住山下的村民王习武进山采蘑菇。他翻山越岭爬了3个多小时,突然发现密林深处有座老木屋,里面住着2位老人。32岁的王习武大吃一惊。交谈中,老人告诉他,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顶上,还散落着12户人家,大多是留守老人。他们下山一趟往返需要一整天,所以一年难得下山一次。
王习武又拜访了几位老人,高山上艰苦而几近原始的生活状态让他深受震撼。下山后,他向哥哥王习文讲述了进山的见闻。兄弟俩一合计,决定开山修路,为老人们解难。
2011年9月,兄弟俩扛着铁镐、铁锹等修路工具,开进了悬崖百丈、黑熊野猪出没的羊子溪。他们沿着当年猎人行走的小径确定线路。为节约资金,他们就用钢钎、铁镐等简易工具开山修路,但兄弟俩靠种药材积攒的1万多元还是很快用完了,而路刚修了不到1公里。
兄弟俩一筹莫展之时,打工回乡的表兄弟郭家军和周世宇闻听此事,当即送来积攒的3万元。兄弟4人发誓:不管多难,一定要把这条山路修通!
资金不足,他们减少购买沙石料,就地取材一袋袋地自己背上山。周世宇告诉记者,修路的头一年,他平均10多天就要穿破一双鞋。
在这条长7公里左右的山路上,一共架设了8座简易木桥。好几座木桥下面都是悬崖,都是在腰上绑着好几根绳子悬空作业!
65岁的黄治南老人屋外柱子上绑着一个手机。老人说,山里不通电话,手机信号也只有那个地方断断续续能收到。他们几个就用绳子在那个地方绑了个手机,方便我们联系。
5月18日晚,老人做饭时发现大米只够吃一天了。他就给郭家军打了个电话。第二天,兄弟4人就早早骑着摩托车到五峰县城,为黄治南和另2位老人家里采购了15公斤重的大米和80公斤猪饲料等物资。
19日下午,记者跟随4兄弟用装着防滑链的摩托车给山上老人们运送物资。
随着马达的轰鸣,大排量的摩托车几乎是贴着悬崖边行驶。周世宇告诉记者,这条简易便道坡度陡,稍有不慎都可能坠入几十米乃至百米深的谷底。“我运气比较好,去年6月摔过一次,幸运的是旁边的河谷只有七八米深,加上灌木林的缓冲,只是手掌骨折,休息了2个月。”
下午4时多,4辆摩托组成的车队首先抵达王玉香老人的屋前,老人早早就迎了过来。兄弟4人麻利地从摩托车上卸下老人需要的2袋大米。周世宇一边喝水,一边又将2个清洁球递给老人说:“上次来看见您洗锅的丝瓜瓤没有了,以后用这个很方便。”老人问多少钱,周世宇笑着说,这个是孝敬您老人家的。
喝完水,兄弟4人又发动摩托车给郭家军等老人送大米和饲料去了。
下山途中,记者发现路边有几处草丛中放着摩托车轮胎。王习武说,山路坑洼不平石头多,极易损坏轮胎,这些轮胎是放在这里准备随时更换的,路边山洞里还放有扳手等修车工具。
王习武的父亲说,兄弟4人几乎每周都要进山两到三次,3年每人都换了一次摩托车,已为山上的老人们免费运送了20多吨的大米、食用油、饲料、家具等物资。
(责任编辑 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