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行]内迁移民彭治成:新家舒畅 生态农业有奔头
27.07.2014 17:00
本文来源: 湖北在线
孙家湾村是南水北调湖北省外迁移民人数最多的建制村。为实现中线工程水源地的顺利送水,这一库碧水岸边的孙家湾人或外迁或内安,一个村两个安置点,是全省外迁规划最特殊的,一部分到了武汉市东西湖区,成为大都市居民,一部分移民带着惆怅到了荆州市江陵县滩桥镇,成为江陵新居民。
彭治成选择留在家乡的新置土地上,成为了村里一名内安移民,2011年开始搬离,2013年4月份住到现在的新房子里。但在内心,彭治成仍然牵挂着住在武汉的父母和两个弟弟。
当记者问道,当时为何不愿家人一同去武汉时?彭治成解释道,因为妻子和孩子的户口在武当山镇,按当时的移民政策,如果搬迁,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可以走。为了爱人和孩子,彭治成决定留在孙家湾,也为父母留下一个对老家的念想。
孙家湾全村辖区面积7.5平方公里。按2007年移民范围规定,水位175M以下,都属移民。在南水北调移民中,该村外迁移民共572户计2353人,内安移民共276户计955人。该村是整体移民搬迁村,也是丹江口市外迁内安移民最多的村落之一。
在《汉水大移民》中,作者梅洁描述外迁前的孙家湾时,称其为“一个破败的村落”:因南水北调工程,村民不能再搭梁建房,发展与这个村落好像绝缘了。
2010年开始启动移民搬迁后,彭治成苦恼的是家里的地荒废了,家里的收入成了一个问题。在过渡期间,彭治成凭着自己的手艺和吃苦的态度,带着移民补偿款做起了,安装太阳能的生意,妻子则凭借武当山旅游发展带来的就业机遇,成为了一名售货员。
现在是农闲时间,彭治成就在村子周围打点短工,谈及目前的生活的状况,他笑着说:“日子还算过得不错。”彭治成的爱人现在月工资有两千多,一家人去年家庭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彭治成表示,等度过苗木的两年培育期后收入将更可观。
回忆起移民搬迁时的生活,彭治成感叹道:当时确实是苦,在外租房子,没有一个自己的家,内心总觉着是飘着。移民安置房建好后,彭治成花费十多万进行装修。谈到生活的变化,彭治成表示,现在居住的地方,也像城里那样建成小区模样了。
对比之前的萧条,现在的孙家湾可谓欣欣向荣。如今,孙家湾村环境整洁美丽,邻里和睦,借助西邻十堰城区30公里,东距武当山特区10公里,汉十高速、襄渝铁路、316国道前后穿村而过的交通区位优势,孙家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力争成为十堰的菜篮子。
目前,全村现有耕地1600亩,山林面积2000亩,水域面积2000亩。目前,全村蔬菜面积达到1200亩,已建成蔬菜大棚100亩,建设高标准柑橘采摘园2000亩。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吸纳5亿元资金,建设占地面积1000亩的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园。2013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00元。
2013年4月,彭治成的移民安置房装修完工,村里的土地也分配完成,彭治成利用自留地和承包的土地干起自己的生态农业。彭治成与人合伙先后投入20多万元建设培育柑橘园,苗木基地,蔬菜大棚,事业红红火火。现在,他与爱人分工合作,一个管农田山地的活,一个在武当山做售货员并照看孩子。
彭治成告诉记者,自己看准生态农业一是紧跟村里的政策与发展,二是他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绿化、生态、健康将是十堰发展的大趋势。如今,彭治成的蔬菜大棚已显现出成效,彭治成期待到今年柑橘收获的时候,有更多的游客来体验采摘。
对于远在武汉的父母和弟弟,彭治成透露,在刚开始搬迁至武汉东西湖时,父母很不适应,非常想回来,但是经过这几年的生活,父母感受到了在武汉生活的便利,对老家的念叨比之前少了很多。两个弟弟也在武汉安定下来,各方面都比原来在十堰好很多。
十堰与武汉,400多公里的距离,不变是彭家兄弟对新生活的期盼与努力,今年十月,丹江口水库的一渠清水将一路北上流进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每年为北方送水130亿立方米以上。而孙家湾的村民,在新的环境下揭开了新生活序幕。
本文来源: 湖北在线
27.07.2014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