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图)
供图:蔡甸区委宣传部
湖北日报讯 记者卢平川 蔡朝阳 李卫中 通讯员朱俊华 高池
昨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规划第8次对接圆满完成。中法双方共同宣布:经法方18位专家和中方多位专家多轮讨论,中法生态城总体规划基本完成。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是中法两国“元首项目”。去年3月26日,在中法两国元首见证下,两国政府代表签署《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的意向书》,明确生态城选址武汉市蔡甸区,用低碳生态和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建造城市可持续发展典范。这是继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中外政府间合作的最大生态城项目。
蔡甸区委书记、中法生态城管委会主任刘子清介绍,目前,中冶集团已签约100亿元项目资金,启动生态城高标准地下管廊设计建设;省建行等5家银行签约600亿元开发授信;法国凯奥雷斯集团等16家中外企业已签约进驻,项目投资1000亿元。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中法生态城将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快发展步伐。
知音故里,一座融合中西文化和全球城市建造先进理念的生态新城初露芳容。
小街区,宽生态廊道
中法生态城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城关和主城区之间,京珠、沪渝高速及318国道在此交汇,核心区面积32平方公里,是武汉市轴向规划中的“西部辐辏”。
它北枕汉江,南边被后官湖环绕,中间是什湖、马鞍山和农田。
专家介绍,未来3年,这一区域将建设多个南北向平行排列的街区。与传统城区相比,这里的街区面积相对较小,步行将成为街区内部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街区之间是南北相连的绿色生态廊道,由森林、湖泊、公园甚至农田等构成,最宽的一级生态廊道约300米,幽静平缓的绿道沿生态廊道边缘铺设。这样,动植物可通过生态廊道,在汉江和后官湖间自由迁徙、繁衍,城市中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可降到最小。
多个街区依据地形不同组成较大的片区。片区间由次干道和轨道交通相连,沿线设计有丰富合理的绿色公交站点和地铁站。下月,轨道交通蔡甸线将开建,横穿中法生态城腹地。
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法生态城内部家庭轿车出行率将小于10%,外部出行率将小于20%,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以上。
微融合,模糊阶层区分
中法生态城现有4.9万名原住民,多在农村居住。未来,入住人口将达20万。
彭家山村二组村民李大雨家有10多亩橘树,一年卖橘收入3000多元。她对记者说:“希望新城建好后还能住这儿。”
规划专家称,李大雨的愿望可以实现。4.9万名原住民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生态城打算留住他们与城市共同发展。李大雨仍可以在这儿种橘子。
中法生态城创造性引入“产城微融合”理念:鼓励富人、穷人共住一个社区,不搞集中连片的还建房。将原住民融入大社区,尽量模糊社区人群的阶层区分。同时,将生产区、生活区、活动区混合摆放,多种城市生活元素一起混合交融。
专家称,这种设计方法摒弃传统规划常用的“功能区”概念,功能混合可减少区域内交通流,增加社会各阶层交流发展机会。“人群多样性有利于消除群体焦虑,保持社会稳定”。
智慧创意将成主产业
目前,中法生态城的产业以农业和小型加工业为主。北部什湖周围是传统农业生产区,南部沿新天大道(汉阳大道)主要是集镇居住区和小型加工厂。
未来,这儿将建成高端服务业和生态产业聚集区。
北部什湖一带,将重点发展多种生态产业,如休闲旅游、都市农业、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健康医疗等。南部将建设大批研发中心、设计院、金融酒店、企业总部、时尚商业等,重点发展智慧制造等高端服务业。
这种规划的依托是,中法生态城毗邻两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南邻中国车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邻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工业革命4.0背景下,研发设计等智慧服务产业市场需求巨大。
专家称,生态城将依托区位优势,力求打造自身特色产业,避免被周围的工业园同化。为此,生态城接管了常福工业园、凤凰山工业园等外围工业空间,旨在引导区域内“智慧工厂”向外拓展工业生产线落地空间。
到2020年,中法生态城将成为武汉西部智慧创意产业中心,与三镇东部的中国光谷交相辉映,成为又一张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