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中日冲突激化 台湾应谋定后动勿成牺牲品
台湾《旺报》16日文章,原题《中日冲突激化 台湾谋定后动》,作者为台湾政治大学国关中心美欧所研究员吴东野,全文摘编如下:
近期召开的7大工业国峰会(G7),首次发布声明关切东海与南海冲突,表态反对争端各方以武力恫吓来申张领土主权,日本媒体为此雀跃。
日本“联欧制中”主观且乐观。日本对欧推销“围堵中国网”,实际效果有限。大陆领导人今春访德,默克尔总理别具深意赠予一张1735年德国人哈斯所绘的中国地图。清楚呈现当年中国疆域:包括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库页岛、台湾与澎湖、钓鱼岛与琉球群岛、海南及南海诸岛。德国无意介入中日冲突,利用了古代中国地图,传达此意。
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风波在紧张的中日关系上,火上加油。同年底安倍晋三主政后的右翼行径,更导致中日冲突不断扩大。
安倍对外建构“自由与繁荣之弧”,遂行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在全球各地散播“对抗性”和平主义,藉合纵连横策略围堵中国,阻碍中国实现“两洋战略”。近年来更加码,积极介入南海争端中,欲藉美日军事同盟关系,试图将“香格里拉对话”与G7峰会变成围堵中国的场域。
奥巴马的亚太平衡战略,意在制衡中国军事的崛起,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面对中日冲突,华府既无法控管安倍的脱序行为,对北京祭出军事吓阻与政治安抚手段,又无济于事。中日爆发军事冲突风险,自然增高。驻日美军司令今年2月声称,美军不会直接介入中日军事冲突,远不如华府去调整两手策略或双重标准,或能产生立竿见影功效。
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今年5月强调,美军将中、俄、朝、伊朗对美国安全的威胁程度,等同于基地组织、跨国犯罪集团或网络攻击。美国若能以此态度面对中国崛起,中美重回冷战时期的军事对峙,似可预期。
日本民族与文化性格中具有强烈的羞耻感,却少了罪恶感,缺乏反省二战历史的动力。安倍首相不断的挑衅言行,摆明想仗势“美日安保条约”纠结抗中力量,进而挑动中美升高对立情绪。
北京既无可能牺牲国家主权、安全与经济发展等核心利益,中日冲突扩大,势必冲击东亚和平与稳定。日本未圆政治大国梦之前,经济必先受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外债与赤字双高的处境下,钓岛争端再重创日本经济近兆日元。中日去年贸易额明显下滑,却仍达3125余亿美元,显示双边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
安倍多次承认中日关系重要,此言无论是虚伪或敷衍,都难否认日本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的事实。前官房长官河野洋平最近公开批评安倍视中国为假想敌的不智,认为其解禁集体自卫权,并无法确保和平,重点应是中日建立双赢关系。
改善中日关系关键在日本需要正视历史并控制民粹主义。中国前国务委员唐家璇近期访日表示,中日关系必须“正本清源,标本兼治”,说穿了就是“以史为鉴、求同存异”。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双方皆须警惕重蹈战争覆辙的惨痛教训。
台湾面对中日冲突立场尴尬。钓鱼岛问题涉及台日与台美关系,对两岸关系亦牵一发动全局。马政府任内态度低调,除了重申钓岛主权归我,提出“东海和平倡议”,2012年9月赴彭佳屿视察,次年元月饬令“海巡署”派舰护航台湾保钓船“全家福”号前往钓鱼岛海域,展现捍卫领土主权与渔权的决心。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确为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好办法,但因不符政治现实,台湾需更灵活的因应对策及战略思考,避免成为中日冲突下的牺牲品及美日围堵中国的马前卒。(来源:环球网)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