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常态”呼唤“新心态”

19.09.2014  16:52

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减之间看亮点

——“新常态·新亮点”系列报道之三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 汪文品 黄博阳)“新常态”来临,不仅改变经济运行的轨迹,也纠正和颠覆了影响长久以来人们的认知偏差与理念——“新常态”必须具有“新心态”。

革除“GDP膜拜”旧思想

GDP曾被无数地方政府官员顶礼膜拜。不少人明知该指标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高低优劣,但仍对这小数点后的内容无比介怀,生怕这张“经济考卷”得分降低。

事实上,地方政府为“政绩”推动GDP增长的倾向一直备受争议。今年取消超过70个县市GDP考核的消息一出,媒体和公众一片叫好。“淡化GDP,重视民生”已成政绩考核新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经开始重塑经济发展思路,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时,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已如一个初入学堂的学童成为一个将进入高校的青年一样,处于蜕变转型的关键时期。

GDP膜拜”已无法适应已然蜕变成长的中国经济。地方政府需要摒弃旧思维,要留出一些时间、财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前进模式,就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

杜绝“跑部钱进”潜规则

地方上要拿到中央财政资金,就要经常性地到各部委部门跑动“沟通”,四处求人,打通关节,暗箱操作,其间的桥段堪称“精彩纷呈”;部分企业要拿到专项资金,不在技术研发、市场调查等方面多花功夫,却在“找渠道”、“编故事”,卯足力气跑部委、“做公关”。正是在这样的潜规则指引下,原本定位为服务型机构的驻京办也彻底沦为各地“跑部钱进”的前沿阵地。

在政府强监管、强审批的背景下,各家企业为了专项资金竞相争夺,形成了一味追求行政资源与政策优惠的畸形心态。这种非常规的竞争也造就了专项资金一支持、企业便一哄而上、加剧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怪圈。

权力集中,腐败滋生,政府之手过长,市场机制必将失灵。

然而,浑水不再,何以摸鱼?新常态下,随着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的不断推进、财政分配制度的屡屡创新,越来越多的灰色地带与权力“猫腻”曝光于阳光之下,“跑部钱进”正面临被“釜底抽薪”的境地。

涤荡一夜暴富“”字诀

炒房、炒煤、炒地、炒钢……新常态下,昔日这些疯狂的、畸形的“”字诀在新常态下将难有空间。

在“不再搞大水漫灌”调控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包括日益崛起的新兴产业,都须认识到回归理性发展的重要性。“天上掉馅饼”的一夜暴富神话已经绝迹,继续沿用以往的思维思想做生意、搞经营、进行投资创办企业,是走不远、搞不好的。

励精图治、脚踏实地去做实业、搞实体、抓技术革新,才是发展之道。

告别“涸泽而渔”求增长

占地建房、沿江排污、毁山挖矿……从地方到企业甚至个人,无所顾忌地透支周边环境,再利用牺牲环境所换来的资金进一步盲目扩张产能。“过剩”噩梦突然袭来,不仅暴利一夕破碎,连青山绿水都一去不返。

这种唯利是图,用环境换发展,用明天换今天的“杀鸡取卵”谋求快速发展的心态必须叫停了。新常态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成强弩之末,“涸泽而渔”的心态若不抛弃,失去的将不只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良机,还将失去民心。

新常态,新心态。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摒弃以往的浮躁心态、增强信心顺势而为才能闲庭信步,保持高质量、平衡、可持续发展。

■系列报道

新常态·新亮点”系列报道之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你我生活如何改变?

新常态·新亮点”系列报道之二——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减之间看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