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为了荆楚大地的丰收

24.10.2014  19:45

编者按:10月22日,《中国水利报》以通版形式刊登了我省贯彻《湖北省抗旱条例》保丰收、惠民生、促发展专版。日前,中国水利报记者专程赴湖北采写了2014年湖北抗旱工作纪实通讯“为了荆楚大地的丰收”,采访了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防办专职副主任徐少军,并撰写专访文章“《湖北省抗旱条例》为湖北抗旱保驾护航”。现刊登如下:

为了荆楚大地的丰收

——2014年湖北抗旱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赵建平  陈必勇 熊渤   胡顺华   通讯员   王云  

湖北,千湖之省,历为江河“洪水走廊”。然而,今年农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却高温炙热,大地焦渴。

特别是7月18日出梅以后的一个多月里,高温伏旱来势凶猛,危害严重,形势异常严峻。

一度,漳河等死水位以下水库1349座,8.2万口塘堰干涸,1135条河溪断流。农田受旱面积突破千万亩,人饮困难约90万人。

扼制旱魔,刻不容缓。全省上下共组织抗旱干部群众39万人,投入资金16.2亿元;375支县乡抗旱服务队出动车辆7800台次、设备2.98万台套,抗灌农田836万亩,解决78.4万人饮水困难。农田作物普遍得以灌溉,占秋粮大部的江汉平原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全省粮食产量有望再连丰。

一场抗旱攻坚战在荆楚大地取得了全面胜利!

金秋十月,记者实地走访了荆门、襄阳等地的重旱县。满眼望去,依然能看到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村民们喜悦地进行着最后的秋收,似乎看不出这片土地刚刚经历的阵痛。

大旱之年如何确保粮食丰收、农民增收?对于刚刚过去的旱情,湖北水利人经历了什么?作为年初《湖北省抗旱条例》颁布后的一次大旱考验,如何更能从容应对旱情?这个夏天的日日夜夜,人们如何真切感受到湖北抗旱中的水利力量?

早!

超前应对    精准研判    与旱情赛跑    

面对如此严重旱情,如何保丰收润民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抗旱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需要超前的顶层设计、准确的旱情研判和科学周密的谋划。

省委、省政府精准研判,未雨绸缪,引江济汉提前50多天实施,缓解了汉江下游农田灌溉、居民生活用水紧张局面,提振了旱区干部群众抗旱夺胜利的士气。

曾经,荆门作为“中国农谷”,是个不怕干旱的宝地。但是,从2010年冬开始,出现了罕见的五年连旱。抗大旱、保生活、保生产、保发展,已经成为荆门工作的常态。 

元旦一过,荆门市委、市政府就专题研究2014年抗旱工作。

在春节假期后的第二天,荆门市“一抗三保”电视电话会一直开到了村一级。

5月4日,全市抗旱动员大会召开,一系列具体举措出台,并专门对《湖北省抗旱条例》进行了贯彻宣传,为抗旱工作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机制和法律依据。

入伏后,荆门持续晴热高温,对处于孕穗灌浆期的水稻构成严重威胁。8月1日,各类信息综合到市防指:荆门将达到重旱等级,可能发生特旱。当天上午,荆门市专题会议决定,实施漳河提水抗旱。

每一步都赶在旱魔肆虐之前!

引丹灌区是国家大型灌区,也是湖北主要粮食产区,不仅担负着近200  万亩的灌溉面积,还担负着襄阳辖区132万人的饮水安全。

面对继2010年以来第五个干旱年,襄阳市委、市政府视旱情为当前头等大事,迅速启动抗旱四级、三级应急响应。市领导第一时间亲临一线、靠前指挥,深入襄州、枣阳、宜城等受旱最严重的乡村,与基层群众共商抗旱对策,果断做出引丹架机提水决策。

与此同时,抽调专人组建技术督导组4个,同步成立抗旱工作组64个,乡镇干部抗旱工作队1200多支;襄阳市财政一次性拿出1000万元作为抗旱补助,迅速形成条块结合的抗旱工作格局,为夺取架机提水抗旱胜利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从5月9日到9月9日,临时泵站共提水4个月,提水量近2亿立方米。通过临时泵站提水抗旱,水稻每亩可增产400斤,旱作物每亩可增产200斤,灌区可增产粮食6.4亿斤,经济效益可达8亿元。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防指提前谋划,科学调度,各地强化责任、科学抗旱,夺取了全面胜利,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丰目标。 

优!

多措并举    优化结构    保增产增收

只有科学抗旱,才能从容抗旱。各地因地制宜,坚持多措并举,科学调度,努力优化配水抗旱,确保抗旱取得实效。

襄阳市,在丹江口水库架机提水1.4亿立方米,保障了40万人饮水和5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

荆门市,在35年后再现漳河水库天大旱、人大干、百机提死水的宏大场面,解决了灌区农田用水。

枣阳市,投资1600万元,打机井满足两个集镇4.5万人用水。旱区通过调度1862座水库放水、291处骨干泵站提水、36座涵闸引水,提供抗旱用水38.5亿立方米,基本保证了伏旱攻坚用水需求。

同时,大旱之年更要念好“节水经”。尤其对于旱区农村,调整种植结构更是当务之急。

荆门市围绕以水定种,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开展节水品种和节水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在全省走在了前列。

荆门市东桥镇墩岭村,村支书辛邵祥带着悔意向记者算着当年的一笔账,“两年前,对于结构调整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一直坚持种植水稻,却因为大旱损失了八成的收成。” 

荆门市东桥镇,是荆门市结构调整的试点地区。为了使广大群众转变思路,早日接受以水定种的结构调整,积极组织镇村干部、水管员和群众代表对全镇水源现状进行实地查看和验证,坚决把水账算到村里。

针对特殊旱情,水利部门做足了功课。首先分灌区、分区域编制了《抗旱用水需求册》,手册里对所辖每一村镇水田、旱田面积做了详细登记,对于是否脱灌、由哪里提水解决,解决了多少亩都备注得清清楚楚。这为明确水量定位、定水定种、水量到田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水源调面积、根据定单调规模、根据田块调品种,东桥镇成功摸索了调整结构的三步曲——1/3  种水稻,  政府引导,  保口粮;1/3瓜棉配套种植,产销配套有保障;1/3花卉特色种植,未产先销、以销定产免除后顾之忧。

尝到调整甜头,形成倒逼机制,人们对结构调越发充满信心,更加自觉地为结构调整出谋划策,对未来种植的发展充满期待。

村支书辛邵祥向我们娓娓道来:结构调整前人均收入只有7000元;结构调整后,2013年人均年收入为13000元,通过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在未来3年内让全村人人均年收入提高到15000元。

多措并举的结构调整真正实现了“有水种稻,无水改种、广辟水源、确保增收”的抗旱思路,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农民在大旱之年的希望。

合!

凝聚力量    有效攻坚    合力保民生

大旱当前,各地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组织力量,合力打响了抗旱保丰收润民生的攻坚战。

随着旱情加重,省防指和24个市县防指纷纷启动抗旱Ⅳ级或Ⅲ级应急响应。

荆门、孝感、襄阳、随州、仙桃等市党政领导主持联席会、会商会部署,216位市县级领导分赴一线指挥抗旱减灾。

党政领导的指挥到位,多层级应急机制的启动,聚合了有力、有序、有效攻坚伏旱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抗旱合力。

省军区调度民兵预备役送水338台次,实施高炮增雨,缓解随州10万人、10万农田用水难;

武警湖北总队调派当阳、孝昌官兵送水280吨,解决人饮急需;

民政、气象、农业等部门启动三级或四级响应,抓好核灾救灾、高温预警、人工增雨、虫口夺粮工作;

水文部门发布8条河流、2座大型水库干旱预警;

水利部门派出9个工作组赴抗旱一线督导,组织协调化解用水矛盾,千方百计确保生产、生活用水,发挥了抗旱的中坚力量;在应对高温伏旱中,除了采取应急措施蓄水补水增水外,湖北已建水利工程设施成为抗伏旱最重要的工程保障;

省财政在关键时刻,联合水利下达抗旱专款资金,首次对抗旱泵站下达用电补贴;

电力部门全力保障灌溉用电;

省南调局千方百计提前实施引江济汉调水,在伏旱攻坚中先立一功。

……

特别要说的是,正因为在抗旱条例颁布实施后,抗旱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才能完美地合奏这首抗旱凯歌。

硬!

机动灵活    专业过硬    做抗旱铁军

一路走来,旱区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总是活跃着一支坚强可靠、温暖人心的队伍,它的名字叫抗旱服务队。

漳河水库灌区,中国九大200万亩以上水库灌区之一,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今年8月3日,这座省直管最大的水库跌破死水位以下,无法自流灌溉。

漳河水库管理局和荆门市两支抗旱服务队接到抽水任务后,联手攻坚。8月2日,两队奋战一昼夜,分别在渠首闸北南两片安装泵机106台,保证了次日凌晨2时成功提水。高峰日提水430万立方米,持续提水17天,共提水4600万立方米,为50万亩中稻解渴。施工零事故,运行零失误,送水零纠纷,创造了“漳河奇迹”。

漳河水一路流淌,流向干涸的稻田,也流进旱区群众心里。

陈大军,荆门抗旱服务队队长。记者见到他时,皮肤黝黑,身体消瘦,仿佛还没有能从大旱的辛劳中完全解脱出来。他患糖尿病,每天需打胰岛素,可他半个多月一直坚守在工地。有一次,他爱人在工地找到他,哭着责怪他干活都不要命。

漳河提水现场,每天都有大批农民专程骑摩托车赶来,以村民自己的方式对这支抗旱铁军表达感谢。   

丹江口水库水位低于引丹灌区渠首清泉沟隧洞底部高程,不能自流引灌。襄阳市抗旱服务队奋战60多天,提水410万立方米,保证了襄阳市52万亩中稻抢插、30多万人饮水困难。

枣阳市抗旱服务队奋战一天一夜,紧急打坝架机提水,满足了石台寺灌区10万群众饮水和8万亩作物灌溉急需。

见到王树献让记者记忆深刻。他是枣阳市抗旱服务队长,年过半百、黑瘦矮小,却有年轻小伙的干劲,惊人的技能,面对40度的高温,为了紧急检修配电柜,他会毫不含糊弯腰跪地长达1小时之久;为了能在资山、刘升各打两眼深井,岳母去世,只是到灵前匆匆告别,没有耽误一天工作。这就是水利人水利精神真实的写照。

据了解,湖北省防指非常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通过多年努力,现已形成以省防汛抗旱应急总队为龙头,市、县两级抗旱服务队为骨干,乡镇抗旱服务站为依托的多层级、广覆盖抗旱服务组织体系。

目前,全省建有抗旱服务队112支,其中省级3支、市级13支、县级96支,有从业人员近3000人。近4年来财政投入累计3.2亿元,现已基本实现良性投入机制常态运行。平常练兵不懈,人员、技术、设备始终处于战备状态,确保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 

湖北省防办抗旱减灾处副处长王云告诉记者,5年来,各级抗旱服务队闻旱而动,发挥了机动灵活灌溉、拉水送水快捷、抢修机具设备专业、打井找水有经验、修建微小水源工程内行等优势,全方位多层次服务抗旱减灾,累计抗旱减灾社会效益达28亿元。 

有人把大旱之中的救命水形象地称作“经济水”“民生水”“政治水”。一切为了荆楚大地的丰收,在这场持续的抗旱战役中,尽显了湖北水利人的责任担当,更彰显了大旱中的水利力量和水利精神。


湖北省抗旱条例》为湖北抗旱保驾护航

通讯员  邓华  孙又欣      记者  熊渤    胡顺华

湖北是千湖之省,也是水利大省。依水而居,常遇易旱易涝之困,也有旱魃缺水之忧。《湖北省抗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4月1日起施行,在取得今年的抗旱胜利后,本报记者就《条例》出台、实施情况采访了湖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少军。

记者:湖北素有“洪水走廊”、“千湖之省”之称,为什么湖北省还要制定《湖北省抗旱条例》?

徐少军:制定《条例》主要有三点考虑。

一是千湖之省也有缺水之忧。湖北是“千湖之省”,但仍然存在气象、资源、工程、发展四大缺水矛盾,这也是湖北的一个基本省情。气象方面。湖北省北部年均雨量不足南部的一半,历史上经常出现“南涝北旱”。资源方面。人均天然水资源量1782立方米,仅为全国均量的67.6%。工程方面。水利工程控灌农田约3660万亩,占总数的67%,且鄂北鄂西北鄂中等易旱区大多以小型库塘为主,保灌率低。发展方面。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提质、经济转型发展、粮食和生态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对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据初步分析统计,在现有工程能力下,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60.3亿立方米,通过实施水利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仍有20亿立方米左右的缺水。

二是干旱的威胁趋重发生。湖北省受制缺水矛盾和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新中国建立以来的65年间,平均4年发生一次严重以上的干旱,中轻度旱每年都会局部发生,十堰、襄阳、随州、孝感等鄂北鄂西北的不少地方更是十年九旱。近十年来干旱核由这些传统地方向荆门等鄂中丘陵区蔓延,由农村向城区延伸,形成新的干旱带,且有扩大趋势。自2011年以来,随州、大悟、广水、枣阳、应城等12个市县城区相继发生供水困难,干旱造成的城乡年均损失由上世纪的约30亿元上升至近年来的60亿元以上,翻了近一倍。

三是各方的抗旱诉求期盼。干旱危害影响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的多个方面,形成多方诉求的期盼呼声。不少地方在抗旱立法上呼吁:明确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从法律层面构建组织领导体系和抗旱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抗旱规划与抗旱预案体系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治洪治旱并重,将抗旱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并实施;将抗旱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抗旱工作正常开展;通过立法使广大群众增强节水意识,水工程经营者服从抗旱用水调度,对各类水事纠纷的解决予以法律支撑。

在持续抗大旱中,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省防指具体安排调度,各地各部门强化责任、强化措施、紧急行动,做到了全力抗旱、科学抗旱,实现了水利工程抗旱减灾效益最大化,夺取了抗旱斗争的全面胜利,取得了五大成效,即保证了在田作物灌溉和改种补种用水需求、保证了全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保证了用水紧缺矛盾期间未发生一起群体性水事纠纷事件、保证了生态用水危害降至最低、保证了湖北省粮食生产增产。虽然湖北一次次夺取了抗旱减灾的全面胜利,但也暴露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条例》的出台,正是顺时应势,大快人心。

条例》对抗旱工作的政府责任、市场机制、经费保障、规划预案、水资源管理、节水措施、工程建设、应急管理、水量调度、应急措施、抗旱服务组织、保障措施等内容作了规定。重点对抗旱原则、运行机制、组织体系、应急管理、综合保障等五个方面予以明确,体现了可操作性和地域特色。

记者:今年湖北再次遭遇干旱的困扰,在抗旱工作中,有《条例》“护航”,与往年比,有哪些新特点?

徐少军:《条例》的施行,为解决湖北抗旱减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湖北省抗旱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的新阶段,极为重要。

一是明确了抗旱事权。按照《条例》规定,抗旱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分级负责、社会参与。湖北省将积极督促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和指挥机构的成员单位带头执行《条例》,形成强有力的高效运转组织指挥机构。同时在信息报送、发布、抗旱应急减灾等方面,督促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及成员单位按照《条例》规定的工作职责,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成员单位共享旱情信息系统,为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旱情提供支撑。

二是推进了易旱县的工程建设。《条例》明确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抗旱规划。目前省级抗旱规划2010年已编制完成,国家也启动了2014-2016年严重和主要受旱县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湖北省将指导各地抢抓机遇,重点推进供水水源地、水源连通等工程建设,早建设、早受益。

三是完善了基层抗旱预案体系。按照《条例》规定,推进抗旱预案体系建设。湖北省将督促尚未编制抗旱预案的县市加快工作进程。同时推进城市抗旱预案和跨流域、跨区域抗旱预案编制,力争建成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包含综合和专业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乡抗旱预案体系。

四是落实抗旱资金保障措施。《条例》对抗旱资金、物资保障制定的建立与管理,抗旱用电优惠作出原则性规定。湖北省全力推进各地落实省级及易旱区设立抗旱专项经费,早日建立规模以上泵站电费补贴制度,支持基层抗旱。

五是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条例》明确建立健全以专业抗旱服务组织为主体,其他抗旱组织为纽带的抗旱服务体系,重点扶持专业抗旱服务组织,根据其公益性服务,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湖北省整合防汛抢险队、抗旱服务队、物资仓库,构建“两队一库”,优势互补、有汛防汛、有旱抗旱、常年受益、良性运行。

面对今年的大旱,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根据《条例》,省防指提前谋划,科学调度,依法抗旱,各地强化责任、科学抗旱,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丰目标,夺取了今年抗旱的全面胜利。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