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刘经南:“去行政化”构建学术共同体

05.09.2014  10:38

8月20日,江苏昆山,由武汉大学和杜克大学合作办学的昆山杜克大学迎来首批新生。

从西交利物浦大学到上海纽约大学,中外高校联合办学渐成趋势。在高校改革呼吁声迭起的背景下,作为我国第二所中美合作办学的高校,这所位于距离上海市中心50公里的小城昆山,融合国内外两所著名大学特点的高校,被外界寄予诸多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期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武汉大学的一个实验室里,专访了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  从武大前校长到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已过70岁的他再次履新,开学典礼的发言中,他不断重申“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的决心。

  打破“一考定终身

21世纪》:计划招收85人,实际招收42人,第一次招生与预期存在差距,后续昆山杜克在招生模式上有哪些探索?

刘经南:的确,这次的招生结果和预期确实存在一些差距。我认为很大程度是正式招生启动和宣传较迟的原因。我们招生网站今年三月份才正式开始宣传和申请,早已过了上一年九到十月的申请高峰期。而美国的高校是全年都在招生申请,有时间长的的优势,相比之下我们太晚了点。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有些专业比较超前,大家还不太了解。事实上,今年开学后,招生形势明显好转,招生部门每天都会接到很多咨询电话。

今后的招生,我们首先要打破的就是“一考定终生”。今后高考成绩只是一个重要入门参考,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经历,还有申请材料。当然,面试表现也是直接考察学术能力知识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另外,在昆山杜克大学,学生的TOEFL和GRE在两年内的任何一次考试成绩都是有效的。

自募资金实现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同样是中外合作办学,上海纽约大学选址上海,为什么昆山杜克选择县级市昆山,而不是上海或者武汉?

刘经南: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坐落在环境优美的小城市,这跟中国人喜欢选在交通发达的大城市有差别,杜克大学更喜欢挑环境优美、资源丰厚的小城市。杜克大学整个校园都隐藏在秀丽的森林中,昆山很有江南水乡的小城韵味,又地处上海与苏州市区之间,文化发达,环境优美,宜居宜学,对于选择在中国昆山办学的杜克来说,是一种文化和理念的传承。

21世纪》:昆山杜克大学目前采用的是美国私立大学运营模式,成立基金会,并获得一些捐款。目前这一块进展如何?如何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刘经南:目前我们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杜克大学、昆山市政府共同出资,以及昆山杜克大学自筹经费补贴。自筹经费的主要方式是社会捐助。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发展办公室,由原来杜克大学的校长助理来专门负责,目前已经获得了几百万美元的杜克大学的中国校友捐款,国内捐款也有一百多万。学校的基金会也已经立项,正在审批中,今后还要经营好这笔基金,使其不断壮大,直到成为学校的主要财源。

至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三个要素。首先是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包括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学生。其次,要有可持续的财政体系,后续我们有了自己的校友和资源,在自筹经费这块会做出更多努力。最后,就是有活力的制度管理体系,真正实现“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

去行政化”构建学术共同体

21世纪》:中国高校“去行政化”喊了很多年,昆山杜克如何避免这种弊端?扁平化的管理架构如何保证“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

刘经南:我在高校工作多年,对高校行政化的弊端深有感触。其实,行政化并非高校特有的产物,也不是高校自主选择的结果,更多的是大环境的影响。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模式下,政府决定着大学的运营管理模式,经费、资源、大政方针这些都是由政府来决定,高校需要有相应的部门或单位和政府对接,政府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自然得以延伸到高校。

行政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一贯崇尚“学而优则仕”,也崇尚“高度集权”。当年我在武大当校长,当有处长之类的职务空缺时,我看到很多很有学术成就的学者去申请,觉得很诧异。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社会对一个“处长”的认可度远远高于一个“教授”,处长比教授好办事,处长更容易获取资源。行政化倾向造成了大学行政资源和行政权力的强势,也造成了维系大学的学术资源和学术权力的弱化。

要真正建立一流大学,行政化的弊端是首先要剔除的。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师、学生、学者和校长院长都是平等的,学术才是第一位追求,为此,我们必须把“教授治校”真正贯彻下去。昆山杜克大学是没有什么主任、处长这类职务的,而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扁平化管理架构: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制定学校章程,构建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学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给教授充分的自主权。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4-09/05/content_110504.htm?div=-1

(原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9月5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