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对“道德模范变性”过度消费

09.04.2015  13:11

  近日,曾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刘霆,在经过为期6个月的变性手术后,由一名男子汉变为女儿身,并更名为刘婷。从去年8月起,那时的刘霆宣布便听从心愿,希望变成一名女性,由此走上了一条变身女性的道路。

  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身背尿毒症母亲上学的刘霆既让人感动,也给人以前行的动力;“全国道德模范”既是对善行的肯定与致敬,也是一种选择性激励,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道德模范的社会认同。然而,道德模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刘霆带来了光环效应,也为他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枷锁”。

  在主流社会只承认男女两种性别的背景下,变性人游走在性别的夹缝地带,成为边缘人,在社会评价体系中遭遇形形色色的傲慢、偏见、歧视与社会排斥。这边厢,是受人尊敬的道德模范;那边厢,是不受待见的变性人,“道德模范变性”的角色逆转,要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在话语体系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变性原本只是一种个性化选择,却被挤进了道德、人性和法律“三不靠”、“三不管”的边缘地带。刘霆没有在“七嘴八舌”面前让步和屈服,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地选择“做自己”。说到底,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一个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道德模范变性”,在本质上只是一种个人权利。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说过,“文化制造了身体,它通常都是通过就餐礼仪、排便习惯和看似无足轻重的惯例、规则和实践,把身体活动转化为理所当然、习惯性的活动”。在身体亚文化的驱使下,昔日的道德模范刘霆选择变身刘婷,只是他基于生活本身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渴望。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我们要对此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面对“道德模范变性”,我们既要感谢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光亮和温暖,也要关注道德模范的生存状态。道德模范真正需要的,不是过度关注和过度消费,而是尊重和认同。尊重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认同利他行为曾经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一切,才是一个成熟、理性社会应有的成色。(杨朝清)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