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武汉,每天不一样——有感于第三届武汉国际时装周
我家里曾经开通过法国的时装秀频道,闲暇之余观秀一把也蛮有点滋味。偶尔的国内电视台也播放一些时装秀节目,档次参差不齐,也无心在乎。如今自己的家乡--武汉办起了时装周,因为工作之便有兴无兴参加了几次,是凡人都会有点感悟了。
感悟之一:服装不等于时装,时装不等于时髦,时髦不等于时尚,时尚不等于现实。时装是时尚的服装,它是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一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结合。中国时装历史悠久,每个历史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时装。这些成为了中国时装的奇葩。历史离我们很远,但是历史的文化深深扎根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中国的时装秀应该“秀”在那里,我以为应该秀在历史,美在当今。
忽然我想起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时装。相传,上古时炎帝神农氏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西,小腿着绑腿,头戴鸟羽帽,足踏皮制鞋,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而传说中老百姓民头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圆筒高帽。试想,如果我们把上古时期这样的时装搬到现代的国际时装T台上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粗犷、刚毅、健壮、简朴、便捷、环保,好一个力量型的男人呈现在我们眼前。在中学课本里,我们知道了“骨针”的发明,并且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的服饰已经有了相当多的饰品,这些饰品包含各种穿孔的石珠、贝壳、兽牙等。爱美是中华民族的天然素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养成了中国人淳朴的性格。一切都在农业中发展。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我国的衣料有麻布、葛布、蚕丝及毛织品等。手工纺织技术已有平纹、斜纹、绞扭、缠绕等织法。原始社会的服装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斜靴、发式、首饰、纹彩等。如果说时装单指服装的话,那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还不是时装,而应该叫衣服。时装必须要和人体搭配才能诠释服装的时尚。在上古时期我国的先人们就知道利用发型来搭配时装之美,从披发到辫子、到发髻。中国的发饰用品之早、之多、之美可以说是堪称一绝。时装不仅仅是衣服,鞋、帽、包都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时装不仅仅是外衣,而内衣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悠久的国家,一般内衣是不能暴露在外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的诸多反映“春宫”的图片中,古代的内衣也非常讲究,有的奢华、有的性感、有的随意。堪称世界奇迹的马王堆汉墓一号的丝绸衣其质、其轻、其秀至今都无以伦比。更不用说江南的黄道婆时代了。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特有的一套完整的时装文化。
说道这里,这不得不使我们想到中国的时装秀应该从哪里“秀”起呢?时装秀是西方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仅仅是一种形式,是时装文化表现的手段。有手段没有实质的内容,再美的东西也表现不出来。努力吧,深入挖掘属于我们的历史,把中国最美好的东西留给世界,这曾经是中国人的贡献(古时候亚洲其他国家的时装都有很强烈的中国元素),将来仍然是!
感悟之二:上面说道,时装秀是时装文化的表现手段,“有手段没有实质内容,再美的东西也表现不出来”。同理,手段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有了再好的内容,没有好的“手段”再美的东西也美不起来。武汉国际时装周已经举办了三届,每一次都有一些进步。但是和国内其他一些时装秀一样,给人的感觉还是不如意。我在看“热闹”之余琢磨着问题的原由,总的感觉是“还不够专业。” 一、民族文化元素开掘有待进一步的专业提升;二、注意区分专业开发与商业开发的关系定位不明确,强烈地突显时装的文化和艺术魅力不够;三、缺乏引导人们通过“观秀”,读懂每一件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学会和作品对话能力和技巧;四、时装秀的组织形式专业化问题。中国从封闭到开放,我们已经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尽管时装秀在中国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但是在武汉才仅仅三年的时间。在武汉初始的时装秀阶段,由市政府主办,政府部门与大学和社会联合承办是必要的,开端是好的,值得肯定。但是,“专业人做专业事”是时装秀提当升级的关键。
感悟之三:武汉的渴望、中国的呐喊。11月9日晚,是武汉国际时装周落幕的时候。三轮时装秀结束后,T台在暗色的灯光里隐约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着灯光集聚的开启,一幅极具震撼的场面出现在观众面前,所有的时装模特儿站满了后台,他们高举着“时尚武汉”、“武汉天天不一样”、“振兴大武汉”等目不暇接的标语牌走过T台,模特儿不停地向观众挥手致意,把整个时装周的气氛推向高潮,全场观众众声齐呼。虽然这种形式与时装秀有些不相协调,但是这浓烈的气氛使我分明感受到了武汉人对文化的渴望,象压抑太久太久怨气一下宣泄出来,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人对文明的呐喊,在愤世中呼唤祖国的复兴。我们已开始走向经济大国,如果没有对文明的真切呼唤我们就没有软实力,我们就走不到经济强国,我们还将亏欠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从这呐喊声中我深切感受:武汉有希望!祖国有希望!(作者系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 刘新逸)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