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省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座谈会看宜昌改革探索
5月21日,全省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座谈会在宜昌举行,来自全省市州的100多名代表通过看、问、听、交流等形式,学习吸收了宜昌六大体制创新、四大平台对接的成功做法。
宜昌,为全省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份可复制的生动范本。
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说,改革创新无止境,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敢做善为,勇于担当,把改革创新推向纵深。
宜昌创造 掷地有声
最近,网上晒出一份清单,不太起眼,但很快有网友跟进“力顶”。
晒清单的单位是兰台(湖北)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它是一家投资15亿元的电子显示产业航母级企业,清单是一份工作日志:
2014年6月20日,在宜昌高新区窗口办理投资项目备案,51分钟办理完毕。
2014年7月29日,办理《选址意见书》,8时59分递交资料,15时42分收到规划分局核发的《选址意见书》,4小时13分钟办理完毕。
该公司项目经理林宏说,办好这些事,过去没有三五个月,想也别想,现在的效率真高,值得点赞。
湖北润接粘接技术有限公司老总林阳波很快接“赞”,他说,他们在宜昌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名称变更,当天申请当天办结。
宜昌市市长马旭明说,这是深化改革带来的变化。
在这次座谈会上,马旭明介绍了宜昌的经验。他说,去年4月,宜昌组成深化改革工作专班,到上海自贸区学习,回来后,分专题调研探索,形成了市场准入、投资准入、行政审批、社会信用、综合执法、行业自律等六大制度设计方案。
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三证合一”,加上在全省率先实行的“网上注册”、“注册资本认缴制”、“投资核准备案制”等,使企业设立登记时间由过去法定的60天减至3天,极大地调动了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去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9万多家,新增注册资本175亿元,新登记企业数月均比改革前增加50%。
宜昌经验 多地复制
全省的这次座谈会前,代表们专赴宜昌市工商局、宜昌市政务服务中心、枝江安福寺镇等地,考察该市先行先试工作。
在宜昌市工商局二楼网上办事大厅,巨大的屏幕上,有序地显示了市场主体从入市到退出的全过程走势。
黄石市商委副主任周灯明说:“每一项制度设计都有重大突破。”
市场主体“宽进”后,科学“严管”的监管制度,将是市场秩序得以健康向好的关键,要谋求市场主体越管越多、市场经济越管越活的效果,宜昌建立了“兜底监管”模式,将39个具有监管职能的部门汇集在一起,利用统一的监管平台精准推送信息,进行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既可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的干扰,又可确保市场违法行为万无一漏。
与精准监管呼应的是,宜昌建立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
在现场考察中,来自天门和潜江的代表对信用信息平台上的“红黑榜”发生了浓厚兴趣。在这里,整合汇集了工商、质监、食药等13个部门的数据,一批“老赖”或不讲诚信的单位和企业主,上了“黑名单”,通过这一榜单信息推送,失信者将被限制坐飞机和高消费,不能参加招投标,不能享受相关政策,这些人在经济社会的舞台上寸步难行。
十堰市商务局局长蒋科说,宜昌创造的经验,十堰正在学习复制。
据了解,全国23个省到宜昌考察取经,8个省已成功复制。
宜昌追求 思辨谋远
宜昌市委认为,对照上海自贸区经验,要注重对接,更要思辨谋远,改革才能获得更大突破,取得更多收获,创造更大价值。
为汲取上海自贸区经验,有效地将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落地,宜昌搭建了宜昌高新区、宜昌新区、三峡枢纽港区和三峡旅游新区四大平台,分类承接各项改革措施,服务于各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
勇破善立的宜昌,没有满足眼前的改革成绩,他们登高望远,以省级标准,全国视野,主动谋划更大平台,以区域经济发展之谋略,策划形成了以宜昌为中心的三峡城市群建设战略思路,并有效推进,坚定地向中部地区非省会首位城市迈进。
他们研究认为,沿长江流域,在重庆与武汉约1000公里的范围内,由于没有特大城市作为支撑,这个区间相当于一个经济塌陷地带,它不仅需要一个特大城市,更需要一个区域性的发展平台,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三峡大学等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以宜昌为中心的三峡城市群平台谋划应运而生,沿江上至重庆万州区、下至湖南常德市13个城市,成为三峡城市群的主要力量。
全新的体制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在推动三峡城市群建设的同时,宜昌主动走出去,承接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惠科电子、东土科技、1号店、华彬集团等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宜昌,去年签约项目530个,到位资金1200多亿元,同比增加33%。
他们还走进英国举办经贸洽谈会,签订经贸合作协议8项,协议金额6700万美元。(唐宜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