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荆楚社科名家”谈当代中国文化
新闻网讯(通讯员李国东)3月25日,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章开沅,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陶德麟、冯天瑜三位“荆楚社科名家”,齐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作了一场题为“当代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与进路”的学术讲座。
三位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生涯和亲身体会,以“参与的历史、历史的参与”为出发点,结合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曲折发展的历程,畅谈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发展路径。讲座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历史经验与当代智慧的关系。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可以博古通今,察远照迩。当代文化建设事实上与近代以来的现代化道路紧密相连,尤其离不开“五四”新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经验是推进当代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资源。联通经院式学术研究与经世致用,打通古代、当下与未来,正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责任,也是值得年青学者用力之处。弘扬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蕴、张力和潜力,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是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家文化智库的责任所在,也是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价值目标。
二是文化与产业的关系。文化之于产业,就是魂和体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两者的科学结合,既可以向外展示一个国家的形象、民族的精神气质,又能够对内推动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繁荣,为民族国家带来勃勃生机。但是发展文化,不能只注重市场效益而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理解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产业化或市场化,文化固然要产业化,但不是所有文化形式或文化类型都要产业化,还要同时考量文化的另一翼——文化事业的发展壮大。
三是文化与国家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无精神不立,国无文化不强。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文化是比“国家”更大的概念,包含有历史传统、人民、国土和政治经济共同体等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要求,需要国家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位教授一致认为,当代中国已进入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这一代有更丰富的经验积累、更充足的资源和条件来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并推进新的文化创制。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最后,三位教授充分肯定了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九年来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对研究院坚持服务国家、面向一线、建设特色高端智库的目标愿景给予了高度评价。全院青年教师和博士生聆听了报告。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