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炼成记:现磨麻油手工摊涂膏药

10.07.2015  11:07

  7月13日,武汉将迎来“头伏”,“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此时也成了药师最繁忙的时节。

  炮制、打粉、炼油、炼丹、制膏、摊涂……位于汉口东西湖的武汉市中医医院中医药学基地,十余位药师每天穿梭在制剂车间,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炼丹熬药,制作成一张张“三伏贴”。几天后,这些带着浓浓药香的膏药贴将进入千家万户,守护市民健康。

  现磨麻油熬制“黑膏药

  以“黑膏药”作为基质,将药粉加入其中制成“三伏贴”,是市中医医院穴位敷贴一大特色。

  市中医医院中医药学基地主任药师张义生说,制作“黑膏药”的三大原料包括黄丹、麻油和白蜡。黄丹又称铅丹,因含有四氧化三铅有毒成分,市面上很难买到,不过将其外用却具有拔毒生肌、杀虫止痒的效果,是制作黑膏药不可替代的原材料。目前医院使用的黄丹,有专门的供给渠道,且经过减毒处理,确保了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增加“黑膏药”的流动性,研究人员使用花生油、豆油、菜籽油和麻油反复比较,发现用麻油制作的药膏流动性、光泽度和柔韧性最理想,刺激性也最小。张义生说,药学基地使用的麻油,都是在黄陂蔡榨街用白芝麻现榨的,以此确保原材料的品质。香味浓郁的麻油运回来,还要经过1个多月的沉淀,取上清液用于“黑膏药”制作。

  经过高温熬制的膏药直接外用有较强的刺激性,轻者红肿发痒,重者可灼伤皮肤,需浸泡在凉水中“去火毒”。在这一环节中加入白蜡,不仅可以调节粘稠度,同时也起到了去毒的作用。

  贵细药材打成粉单独加入

  有了“黑膏药”打底,药材如何加入?昨在市中医医院中医药学基地,武汉晚报记者观摩了“三伏贴”膏药的生产过程。

  制剂师傅在晾台空旷处支起几口大锅,将“咳喘贴”、“风湿贴”等对应的药材加入麻油浸泡1小时,然后加热油炸,直至药材呈现焦枯状,再去渣滤出清油。接着,将清油继续加热到300度左右,加入黄丹进行熬制,沿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直到看不见黄丹的红色。

  张义生说,判断下丹时机有三种方法:一是炼油的浓烟转为青烟再转为白烟;二是油锅里的大气泡变成小气泡;三是将一滴油滴入水中,可以立即凝聚成珠。

  下丹熬制后,待膏药温度下降100度左右,加入白蜡并搅拌均匀。温度再下降100度,将贵细药材打成粉加入,“三伏贴”中的膏药便大功告成。

  像摊煎饼一样手工制作

  新鲜出炉的“三伏贴”膏药外观如沥青,散发着浓浓药香。几名制剂师傅将膏药连锅端起,送入制剂车间,这里的恒温加热装置可使膏药始终保持在100度熔融状态,不至太硬,也不至太软。大家围坐四周,开始手工制作“三伏贴”。

  用来“装载”膏药的介质有两种:一种是不干胶贴,一种是棉布。张义生说,由中医药学基地研发的不干胶贴获得国家专利,由托底、中心圆环和覆盖层构成。制剂师傅掀开覆盖层,用勺子将膏药滴入中心圆环,待其凝固后便可封装。绝大多数的穴位敷贴,都是用不干胶贴制成。

  另一种棉布贴,主要针对儿童使用。张义生说,这是因为儿童皮肤娇嫩,棉布更加柔和,没有了硬硬的中心圆环,贴在脖颈处也更加舒适。记者看到,棉布贴被剪裁成饺子皮大小,制剂师傅用竹签挑起黑膏药,沿棉布贴小心摊开,像摊煎饼一样。这种方法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但更为耗时耗力,一位熟练的药师,每天可手工制贴1000张,而初学者,连做100张都难。

(编辑:丁喆)
护眼灯能防近视?专家称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更有效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李晗)“智能数码LED灯”、“无Wuhanw.Com.Cn
实习医生会诊酿事故 副主任医师被追究刑责
陈女士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做了手术后,Wuhanw.Com.Cn
小伙考后彻夜聚会晕在KTV 脑电图检测为癫痫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媛 通讯员廖燕 李锐)考后忙于Wuhanw.Com.Cn
牛奶又香又浓才是好奶? 专家:特浓是噱头
    最近有网友在网上晒帖,称喝国外的牛奶,Wuhanw.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