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太差 一家三口一月内相继突发心肌梗塞

26.10.2014  15:01

  武汉晚报讯(记者肖娟 通讯员汤漪 叶梅)今年10月,对于家住竹叶山三村的华宁(化名)一家是不太平的一个月。父亲、母亲相继突发心肌梗塞,情况稍有好转,29岁的华宁又于10月22日晚突发胸痛栽倒在酒桌上,也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接受了支架植入手术才保住性命。

  家里接二连三出事,华宁的母亲又感觉不适住进了市汉口医院。前天,她躺在病床上说,因为感觉家里“走霉运”,她特地去求了护身手串,让家人随身戴着,儿子出事那天,恰好就没戴。对此,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兰为群详细了解他们一家的既往病史后犀利表示,一家人相继发病,不是运气不好而是生活习惯太差。

   一家三口相继突发心肌梗塞

  9月28日下午,华宁的父亲起床后喝了一杯凉水,感觉胸口像被堵住了一样,喘不上气,在老伴陪同下来到武汉市汉口医院,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由于不符合溶栓条件,医生为他进行了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抗凝、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情况稳定。

  10月14日凌晨1点,母亲在家边吃零食边看电视,突然出现胸痛症状不能缓解,华宁拨打120叫来急救车把母亲送到市汉口医院,也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溶栓、抗凝等治疗,脱离了生命危险。

  10月22日晚,华宁看到父母情况好转,心情不错,约了三个大力帮忙的好友到家附近大排档吃饭,酒过三巡,他突然感到浑身发冷,胸口剧痛,栽倒在饭桌上,被120急救车送到汉口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情况稳定后,他被转诊到一家心脏专科医院接受了支架植入手术,开通远端血管,保住了性命。

   受凉、熬夜、酗酒

  三人发病均有明显危险因素

  一家三口接连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急救,这让接诊的心血管内科医生都觉得少见,不过,科主任兰为群指出,一家人同犯冠心病,有很偶然的因素,但研究病情后可以发现一定的必然性。

  华宁的父母均为62岁,去年体检时都查出有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的情况,但夫妻俩并没有引起重视,断断续续地锻炼过一段时间,最主要的饮食习惯仍没有进行调整。

  一家三口的体型也非常相近,都是胖子。华宁和父亲的身高均在1.7米左右,体重均超过了180斤,母亲身高1.6米,体重也有150斤。因此,这一家三口都是非常典型的冠心病高危人群。

  而三人的发病,均有明显的危险致病因素。华宁父亲一觉睡到中午,起来就喝下一大杯凉水,这样的寒冷刺激容易诱发心肌梗塞。华宁母亲发病时,熬夜熬到凌晨1点,此时稍有刺激,就会导致血管收缩,心脏、大脑等脏器的耗氧加剧,引发血压波动,继而诱发心肌梗塞。

  华宁虽然年轻,但也有高血压,发病前,他因照顾父母的连日劳累,又大量饮酒,同样是把自己置于极度危险之下。

   他们有哪些不良生活习惯

  那么,这家人同患冠心病,是否是因为遗传呢?对此,接诊医生也进行过探究,华宁的父亲表示,老一辈人都是农村的,身体都还不错,生活条件不好,也都不胖。15年前,华宁父亲开始承包装修工程,家里的生活条件慢慢好起来,一家人吃得好穿得好,身体却变糟了。

  华宁家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哪些?医生细细一问,也不禁连连摇头,“饮食高盐、油腻,运动很少,作息日夜颠倒,这条条都是冠心病的致病因素”。

  华宁母亲介绍,家里算是从穷日子过来的,丈夫承包装修工程后,“渴久了”的一家人开始餐餐大鱼大肉。每餐以荤食为主,经常鸡肉、鱼肉、鸭肉、排骨混着吃,饭量也大,基本上每个人都是一碗米饭吃光。做菜的口味也偏咸,素菜也喜欢加肉炒,土豆烧肉、四季豆炒肉和黄瓜炒肉片算是吃得较多的素菜了。每餐还都要配点腌菜、泡菜。

  一家三口也都爱吃甜食、水果,特别是华宁母亲,很喜欢在看电视时吃零食,当季的桔子、柿子,她一晚上可以吃二十多个。

  一家人都是胖子,都不太爱运动。华宁母亲表示,去年她和老伴查出有“三高”,曾经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过锻炼,每晚吃完饭会出去散步,但后来觉得雾霾太大,空气不好,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

  至于华宁,从事IT行业,是个宅男,平时交际不多,还没有谈女朋友,也很少坚持运动。

  一家人都喜欢睡觉。由于做工程太累,华宁父亲去年结束了生意,退休回家,老两口的习惯是睡到接近中午起床,吃过午饭后再睡个午觉,然后,父亲喜欢上网斗地主,或是到附近公园去下象棋,母亲则在家里看电视,从下午看到深夜。

  华宁去年也刚换了一份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每周可以在家工作几天。他也习惯睡到下午起床,如果父母没有留饭,就吃两包方便面再开始工作,到了晚上和父母一起吃晚饭,再继续加班。凌晨饿了,就再吃两包方便面。

  华宁和父亲都爱抽烟。父亲因为做工程,多年烟酒不离身,华宁工作压力大时,一天可以抽一包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