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他们交换七天专业,后来……

16.11.2018  18:25

策划:肖珊

统筹|执行: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掌上武大

撰文:吴霜、林益可、蔡雅涵、张娜

题图:吴渭

三月份公布的武汉大学2018年获准转专业学生名单显示,711名学生成功转入感兴趣的专业,较去年多183人,增幅达34.66%。辅修双学位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将主修的专业书从书包中拿出,换进双学位的课本走入另一个专业课堂,是一些同学的周末日常。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少同学转专业或修双学位后,进入“围城”迷局——原本心心念念的专业只是“看起来很美”,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悔意渐生。

针对这一困扰,为了帮助同学们提前了解目标专业,做出更理智合适的选择,武汉大学学生社团“掌上武大”组织了一场“七天交换专业”活动,吸引了1347名学生报名,配对成功156对。

互读对方专业教材、上对方的专业课、做一次对方专业的作业……学生们“浸入式”体验目标专业的学习生活,同时交到另一个专业的朋友。在活动结束后的反馈调查中,很多同学表示,这对他们做出转专业或修双学位的决定有很大帮助;没有转专业或修双学位意向的同学表示,这让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学术和校园生活,与搭档合作完成任务反过来加深了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和喜爱。

 

爆款”幕后,策划组织者的“兴奋与沉重

掌上武大成员林益可是“七天交换专业”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她介绍,灵感来源于网上看到的一个活动,她对活动进行了改良,侧重于鼓励线下交往,通过亲自去课堂体验、写对方的作业等,尽量让互换同学体验到原滋原味的专业生活。

发出宣传推送后,林益可和搭档们没想到会如此火爆:9分钟点击量破千,10分钟报名数破两百,当天便收到报名表1300多份。靠人力难以完成搭档配对和调度,于是自强studio站长贺进年“高速”编程,一天内设计出匹配程序,靠电脑匹配加上人工筛选,156对学生成功结为搭档。

据统计,大一学生最为踊跃,53.23%的报名表来自大一;经济与管理学院和法学院是最火爆的目标学院,选择它们的学生占了四分之一,它们恰好也是志愿填报、转专业和双学位选择的热门院系。这两个学院加上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本次活动匹配成功率最高的院系。

对意向专业的尝试,对别的专业的好奇,对不同专业朋友的期待,以及想跳出既有生活轨道的想法等,共同促成了活动的高人气。

推送发出后,三个小时内收到近千份报名,当时的心情是兴奋又沉重的。”林益可回顾,“开心的是,这么多同学对我们策划的活动感兴趣;激动之余又感到肩上压力很大,怕活动组织不好让人失望。”不过,反馈表里的感谢话语,让林益可和同伴们很欣慰。

办活动的初衷是,帮助还在迷茫专业选择的同学找到方向。无论是坚定选择或是放弃,都比摇摆不定好得多。”林益可认为,犹疑是对精力与时间的无谓消耗。

 

交换专业,也是交换一种生活

戴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大一时,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她从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转入文学院。她的搭档、软件工程专业大二学生黄健涛,怀着一颗“文学青年”之心打算修文学类的双学位。

戴洁转专业时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进入文学院后,感觉这里和预想的一样——有意思的课程、有趣的师长同学。她希望准备转专业或辅修文学的同学也能和她一样幸运。

戴洁的比较文学课程刚好讲到文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便想听听这方面的课程。黄健涛带她去上数据结构课,选了第二排正中间的座位,并让她把电脑收起来好好听讲。戴洁抄笔记时,他又小声地提醒她这些内容在书上的位置,不用做抄写的无用功。

坐靠前的位置、专心听讲不开小差,这些都是黄健涛平时的习惯。在“学霸”学弟的监督和指导下,戴洁惊喜地发现自己居然能听懂一大半课程,但马上被告知“这门课很入门不算难”,浇灭了她心中小小的兴奋之情。

短暂的体验却有特殊的收获:计算机课程让戴洁对编程产生了兴趣,课余时间开始学习起来。黄健涛也确认了文学院的课堂氛围是他喜欢的,更加期待双学位课程。

人文科学试验班大二学生蔡雅涵报名时选择了数学专业。从小喜欢数学的她,进入大学后便与数学课分别了,她想去重逢那些令她着迷的概念和逻辑。另一边,得益于弘毅学堂多学科交叉的环境和博雅教育理念,数学专业大三学生施仲翼对人文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他学习了音乐鉴赏、戏曲等课程,和同学去琴台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看过演出。二人一拍即合,带对方体验自己的课程。

蔡雅涵带他上“中国现代话剧名作研读”,这是她这学期最喜欢最受触动的课程,“我希望把这种感觉传递给他,帮助他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学科,更加欣赏这个世界。

课上,学生们现场演了一段话剧,老师进行评论,师生互动,施仲翼很欣赏这样的课堂氛围:“课堂风格确实与我自己的专业课有很大不同,在课堂上老师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平等地就剧本中某个矛盾、某个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同学们也乐于同老师交流。

施仲翼考虑到大三数学专业课对于蔡雅涵来说太困难,为她选取了大一的数学分析课,主讲人是他喜爱的章逸平老师。施仲翼把专门准备的大一课本带给蔡雅涵并陪她去上课,虽然他自己也有繁重的课业任务在身。

数学课上严谨的推导、细致的计算、一丝不苟的论证让蔡雅涵陷入沉思,不仅是对准确结果的追寻,也有对自己的反思。“我的思路很跳跃,也有点随意,而数学、哲学里的那种逻辑,对我来说是种限制。这种限制是我需要的。

两人也常交流对自己和对方学科的看法,分享各自的知识和感受。“这次活动不仅收获了新的朋友、新的知识、新的眼界,最重要的是从一个新的视角体味到了久违的对知识纯粹的热爱。”施仲翼说。

 

一声感叹:原来你是这样的xx专业

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反馈问卷中留下了各种各样的感想:对对方专业的“吐槽”、对自己专业的感慨、重新审视自己,对未来规划的沉思……从中可以一窥他们七天互换生活的酸甜苦辣。

有的学生深感对方专业的艰深,坐在专业课堂上如听天书。一份署名“kk”的问卷写道,她从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交换到测绘专业学习,在看了高数和编程的书后,觉得还是学医适合她。从经济学基地班交换到动力与机械学院工科实验班的学生记录道,她是文科出身,曾经对理工科抱有崇高的敬意,“觉得自己可能也挺感兴趣的,有机会也能学好”,但和搭档一起上了电路原理课后,她转变了看法,“我和理工科真的不合适,我要专心于自己的专业并珍惜它。

林益可除了组织活动,也参与了专业交换,去探索了她颇感兴趣的市场营销专业,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她曾经以为只要会写文案、有好点子就可以了,结果发现需要很强的数学基础。于是,并不喜欢数学的林益可放弃尝试,回归自己更擅长的传媒方向。

有的学生感受到对方专业的魅力。一位从数学专业交换到遥感专业的学生一圆“听测绘学界泰斗讲课”之梦,留下“非常强”的激动感叹。一位来自测绘专业,交换到临床医学(“5+3”一体化)的学生解锁了“进解剖室看手术”的经历,难得的机会除了让她感到震撼和难忘,也深深体会到医生的神圣与责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一学生容千慈,去听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互联网管理与规制课后,感叹道“讲得很有趣,比我想象的还有趣”。

有的学生通过指导搭档做作业,向搭档推荐专业课和老师,和搭档聊专业梦想等,发现已经习以为常的本专业原来这么迷人,自己原来如此热爱它。Anx从临床医学交换到建筑学,与搭档的交流让她知道了他人对自己专业的看法,帮助自己发现了专业和学部的优势。

有的学生通过与搭档的交流与接触,感受到不同专业对气质和思维的塑造。比如体会到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而扩宽自己的视野;专注于自己专业很久,进入另一个学科世界,就当是繁忙生活的一次小憩;任凭博学多识、赤子之心的老师们,带着自己感受另一个专业,弥补遗憾,获得满足感。

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大二学生刘雨薇,交换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她一直喜欢文学,但填报志愿时考虑到就业问题,入读了并不怎么了解和喜欢的经济类专业,并错过了转专业时机。已经适应经济与管理学院学习生活的她,上了西方文学概论课后,坚定了把文学作为兴趣爱好走下去的想法。

一位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学生写道:“我发现,自己所热爱并追求的东西,在他人看来居然是很大的负担;我也发现,我不经意拥有的正是别人羡慕的。”这种认为“邻居家的草坪更绿”的心态,大概也是许多学生患得患失不能活在当下的内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以另一种身份、另一种视角来观察、体验、思考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或许会收获全新认知。

 

去别的学科看看,培养求知好奇和勇敢品质

决定转专业和修双学位前,提前了解目标学科很有必要。其中,亲自去课堂感受,并得到该学科同学的引导,效果会事半功倍。

大一下学期转入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读大三的李世霞回忆,她一直喜欢管理专业,中学时期就常阅读商业类杂志。高考录取时失之交臂,深感不甘的她决定转专业。大一上学期,李世霞一边学本专业课程,一边去“”管理课程,课余通过看“慕课”补习管理学知识,还向转专业进入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长学姐寻求经验。

充足的准备让李世霞如愿以偿转入了向往的专业,不过真正成了管理专业学生后,李世霞发现,还是和自己预想的有些不同:“自己之前了解的都是一套一套的理论,到了经管院上课后才发现理论是骨架,真正有血有肉的是一个个案例。”随着融入其中,她的思维方式也逐渐改变。

大二下学期,傅琳(化名)从水利水电学院转到基础医学院。“以前我以为,医生是温柔萌妹可以从事的工作。学了以后发现,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面对生死的勇气,真的会难以胜任。”一次解剖牛蛙时,牛蛙的上半身从中间剪开丢弃时还在动,这让傅琳有点不适,但她明白这是医学生的日常,要学着习惯和接受,不断精进知识和技术。

李世霞和傅琳都表示,如果在她们转专业前有“七天交换专业”的活动,一定会参加的。

那么,老师们怎样看待来自己课堂“”课或选课的外专业学生呢?

新闻与传播学院许开彬老师的专业课《媒介调查与分析方法》,本学期有来自哲学专业和社会学专业的两位学生选修。许开彬介绍,他自己在国外读博时,也跨专业修过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课程,自己的课堂欢迎跨专业学生选修,“跨院修课可以开阔视野,有利于进行跨学科思考”。

哲学学院李勇老师的《西方伦理学原著》专业课上,也有自其它人文社科专业和理工科的学生。“我特别珍惜他们,有求知的好奇和勇敢品质的他们,就像是宝贵的珍珠一样。他们学习上的难处,更要求我尽到一个老师的职责,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概念和论证讲清楚。”他也鼓励哲学学院等人文学科的学生去旁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业课程。

李勇介绍,他的这门课程不要求任何哲学的前导课程,即使没有修过哲学学院其他专业课的学生也可以听懂。其次,他也尽量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有也会尽量解释。不过他也提醒,本科高年级的专题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对于没有专业知识基础和学术训练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需要量力而行,但也值得尝试。

本科教育更多是博雅教育,目的是让本科生感受知识的美妙,培养好奇的心灵和勇敢的灵魂,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兴趣。跨学科学习,是武汉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同学们要善加利用这一点。”李勇说。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482期3版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