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

01.12.2017  16:27

(张盛剑  郑列群)11月30日,全市农业农村六项重点工作推进会在枣阳市召开。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铭德,副市长张丛玉参加会议。王宏举副区长代表襄州区在会上就全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验作典型发言。 

今年9-10月份,襄州经历了50年一遇的持续阴雨洪灾侵袭,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毁。为了恢复水利工程水功能,襄州不等不靠,抢抓有利时机,抢晴天、战阴天,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提前谋划,全力做好水毁工程功能修复。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9座、水毁修复工程35处、新修防渗渠道711km、新修堤防工程116km、清淤沟渠518km、新修泵站30处、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处、堰塘整治109口、新修灌溉机井145眼,完成投资3亿多元,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立足早分析、早谋划、早动员,做到部署超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源是植物的血脉。目前,襄州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型,研究并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反思洪灾。持续1个多月阴雨天气,造成部分水利设施损毁较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农民群众生活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为此,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到灾情严重的镇村实地调研,分析洪情原因,指导抗洪救灾,要求想方设法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年久失修。二是秋汛危害叠加前所未有。丹江口水库、排子河水库等水库秋季泄洪总量超过往年,加之期间持续降雨造成危害较重;三是部分群众被动抗洪“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加以整治与优化。尽早谋划。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在区“四大家”会议上多次专题研究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区委办、区政府办制定了《襄州区2017年冬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计划投资5亿元以上,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1座;渠道硬化整治1016公里,清淤沟渠740公里,堰塘新修整治158口,泵站机井维护302座(眼),新建改造泵站6座;水毁修复48处;唐白河防洪近期治理加高加固堤防5.14公里,实施河道护岸24.98公里;中小型农村河道综合整治21.47km;农村饮水安全12处,解决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动员部署。为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形势,提高发挥水利建设功能,区委、区政府在区委常委扩大会、农口第四季度工作例会,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会议上对冬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安排部署。10月中旬以来,各镇(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与要求,不等不靠,采取清渠道、修泵站、整堰塘等措施,掀起了全区新一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 

突出洪涝重灾区、重大项目区、节水灌溉区,做到优先投建

实践证明,降水偏多、蓄水偏丰、上游泄洪,持续阴雨是造成洪灾的主要原因。洪情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河(江)两岸、地势低洼处等灾情较重。洪涝重灾区。在全区同步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上,突出今年秋冬洪灾较重的伙牌、黄龙、石桥、龙王等镇,以及各相关镇受灾最重的区域,重点在资金上适当予以扶持,帮助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减少和避免灾情再度加重和蔓延。重大项目区。正在建设中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襄州段)、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也不同程度遭受了洪灾危害影响,通过采取“沟渠排水、泵站提水、水泵抽水”等抗灾措施,将鄂水工程沿线52.1公里管线、高标准农田建设部分标段灾害降到最低。同时,区、镇、村三级统筹资金,做好大中型水利项目的配套延伸工程,确保工程作用得到最大发挥。节水灌溉区。今年,我们通过竞争立项争取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集中在双沟、程河等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面积15000亩。项目建设在全市率先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缩短了建设总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项目推进得到省、市充分肯定。 

严把质量关、进度关、效益关,做到务求实效

一是严把质量关,做到“四有”。为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质量,要求凡是政府投入或政府奖励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必须做到“四有”,即:有施工设计图,每一个项目必须进行规划设计,明确建设标准、设计标准、用材标准,为后期质量监管、项目验收、资金决算提供依据;有工程预算,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请专业机构进行科学预算,确保每一分钱发挥最大效益;有招投标程序,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公开、公平地进行项目招投标,确保全程阳光、透明,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有质监专班,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公开招聘了质监专班,全程参与质量监管,建成群众的放心工程、安全工程、满意工程。二是严把进度关,确保落实。为了确保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落到实处,区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督导组,对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进行层层检查督办。一方面督办各镇是否深入到村组一线,与干部群众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案;另一方面,对各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进行检查,看是否可行,是否正在组织落实,是否按期推进;第三,对各镇正在进行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检查督办,看是否建立了管护机制,明确了管护责任主体,确保建后有人管,有人护,长期发挥效益。三是严把效益关,促进增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的在于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效益,加快实现农民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在农建工作上,坚持“实用、高效”的原则,既要考虑建设成本,又要思考建设效益,按照规划设计分年度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为人民群众办好“看得见、摸得着、有效益”的工程,真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坚持真抓真奖、大抓大奖、不抓问责,做到奖惩分明

为调动人民群众和各界的积极性,区委、区政府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助推农建工作。一是在资金投入机制上,采取  “六点”,即:向上争取一点,政府奖补一点,群众“一事一议”自筹一点,企业、成功人士募助一点,驻村工作队帮一点,受益农户拿一点,全区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近3亿元。二是在管护机制上,形成了较为完善水利设施管护体系,制定了购买、租赁、承包经营现有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和“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改革办法;通过试点探索出“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同时采取资金扶持、资产合理评估等措施,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性。三是在奖励机制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奖励暂行办法,明确对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镇及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考核奖励。设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分别予以10万元、8万元和5万元奖励;同时制定了冬春农田水利奖励办法,对行动早,投入大、机制新、效果好的镇分别给予重奖,奖励充分调动了各地党委政府和群众农建的积极性。目前,区政府已对去年底以来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奖励300多万元。对不能完成农建任务的镇,区委、区政府将实行责任倒查,造成农业农村重大灾害损失的将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