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勇逐梦——记仙美葡萄专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廖技生

16.11.2018  16:24

5月9日下午,干河办事处周廖壕村,靠近公路一旁,百亩葡萄园生机盎然。

立夏过后,正是葡萄挂果时节,一串串小葡萄如碧玉,如玛瑙,如珍珠塔般整齐排列。58岁的种植户廖技生手持剪刀,细细地修枝剪叶。

黝黑的脸庞,鞋子上沾满泥土,说起葡萄种植技术头头是道,骑上旧自行车满园巡查。如果不是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朴实农民还是一个残疾人。

廖技生从来不把自己当残疾人,“小时候,别的孩子读书,我也要上学。”尽管走路赶不上别人,学习劲头可不差,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那个知识稀缺的年代,他一直读到高中毕业。

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以技为生”。老天爷注定要给他一口饭吃。他认为,“只要一技傍身,残疾人也可以靠自己生活。”学手艺,学裁缝,针头无数次戳到手指,他忍住不吭声;做生意,搞水果批发,他常独自坐车3天3夜去进货,一车拖运2万多斤水果,上货、下货、运货,累得满头大汗,也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

吃得了苦,受得住累,风里来雨里去,廖技生拖着残缺的左脚,用勤劳的双手,敲开了致富大门。1999年,他看好葡萄种植前景,决定回乡创业。

亲戚朋友劝他,“正常人创业都难,何况你一个残疾人?”他的回复坚定有力,“靠自己,残疾人也能创事业。

说干就干。他抱病躯、拖残腿,遍访专家、学者,拜师学艺,并拿出所有积蓄,东挪西借,投资30万元,在周廖壕村租了50亩地,开始种植葡萄。

俗话说,“葡萄收一年管三年。”但命运似乎爱跟他开玩笑。第一年,廖技生拜的是外地的师傅,引进的是外地的种苗,只长了5寸多长;第二年,葡萄苗长了,还是不能上架;第三年,好不容易上架,产量奇低,只收了1万斤葡萄;第五年,满园葡萄成熟,却遭遇一周大风大雨,果子全部炸裂,颗粒无收。

连续五年,廖技生只亏不赚,满腔心血付之东流。比创业失败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旁人的冷嘲热讽,“就说嘛,一个残疾人,泥巴地里还能捣鼓出金子来?“五年了,毫无起色,干啥大事业?”他差一点打了退堂鼓。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廖技生重新振作起来,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2005年,“惨败”的廖技生东山再起,四处拜访名师学艺。他经潜江一名葡萄种植户引荐,加入了全国葡萄协会。不论多远,只有有培训讲座,廖技生就背着简单的行李,南下北上,东奔西跑,求取“葡萄真经”。

他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的身影,被专家教授们看在眼里,深受感动。全国葡萄协会会长曹无疾和理事长杨治元免除他的学费和书本钱,“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人佩服。我们不仅分文不取,还要倾囊相授。

取得真经回来,廖技生改进技术,改良品种,优化模式,从购苗、种植、除虫、施肥,均严格把关。葡萄种植最怕雨天,而江汉平原却又多雨,这给种植户出了大难题。特别是为了加强葡萄管理,往往一个生长周期,要打30次药水,增加了人工开支等各项成本。

难在哪?能否破解?廖技生利用业余时间,一头扎进厚厚的书海之中,刻苦钻研技术,学习相关书籍,还向专家请教,力争攻克技术难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廖技生潜心钻研,首次在江汉平原尝试葡萄种植的设施栽培技术,有效避开雨水等不利天气影响,一个季度只需打8次药水,大获成功。这种“避雨无公害栽培”模式受到专家教授的高度肯定,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我们没做到,你竟然做到,心服口服。

他还探索出葡萄两年挂果种植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如今的葡萄园,品种多样、长势喜人。有日本腾稔、高妻、美人指、夏黑、阳光玫瑰、美国红提等10个品种,全部获得市场认可。尤其是美国红提,效益最好,亩产5000斤,收益达2万多元。

从去年开始,他自主培育“特大红提”,效益更胜一筹。

阳光总在风雨后。从自己开着电动三轮车送超市跑销路,到如今大货车开到门口来“等货”,廖技生的葡萄园声名远播;从单一的葡萄种植抢市场,到转型“采摘园”吸引观光旅游,一批批的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成为夏日一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创业成功的廖技生没有忘记乡亲们,他手把手教技术,面对面解难题,帮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在他的带动下,幺湾村村民赵义武发展葡萄种植面积30亩,年赚20多万元;西流河村民李洪波、剅河村民王涛跟着廖师傅“加油干”,个个发展葡萄种植面积60亩。

2010年,廖技生成立了仙美葡萄专业生产合作社,有8家百亩以上的专业种植户加入。

这几年,廖技生的葡萄园也为本地乡亲提供了就业机会,他常年雇请了6个固定工,忙时再请工10多个,大家打工、学技术两不误。

付出总会有回报。2013年6月,廖技生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2014年,被省农业厅评为农业技术推广“明星科技示范户”。2015年,廖技生的波丽红•99农庄种植的各种葡萄参加全国展览,受到多家媒体一致好评。当年,廖技生被评为“全省自强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