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交通故事 喜迎十九大】勇立改革潮头 写好担当鄂西的养护答卷

15.09.2017  10:32

  武陵山脉,群峰叠翠。驱车驶过宜昌长江大桥,高速公路蜿蜒盘升,直入重峦叠嶂之中。经“沪渝高速公路鄂西段”牌楼,由此向西至野三关界牌,96公里路段均位于长阳县境内,也就是俗称沪渝高速长阳段。开通运营以来,沪渝高速长阳段车流量始终保持年均16%增幅,加之复杂多变的道路线形和区域气候,使得该段管养难度和安全压力极大。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面对社会效益需求和管养压力的多重考验,管理处牢牢把握“安全运营”的基础红线,深入分析考量沪渝高速长阳段管控要点,敢于创新、大胆摸索,从日常养护抓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改进通行环境,彻底告别曾经“魔鬼路段”,实现了鄂西天路的平安跨越。

   久久为功,破解山区高速安全桎梏

  安全,安全,安全。“没有安全,谈不上畅通;没有畅通,谈不上效益;而没有效益,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如果说沪渝高速鄂西段是全国闻名的典型山区高速公路,长阳段则是这320公里鄂西天路的桥头堡。96公里路段里有全长8693米的“荆楚第一隧”—金龙隧道、墩高达178米的“世界第一高墩”—龙潭河特大桥,这里还有“全线最长纵坡”--渝沪向金龙隧道洞口至高家堰段长28公里,这里具备了典型山区高速公路的典型特征,海拔落差大,长大纵坡多,桥隧组合,桥隧比例高,具有多样性山地小气候。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社会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和严峻复杂的安全管理客观环境,鄂西管理处从安全保障基础工作开始,围绕长阳段安全环境改善,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不断创新推广用新科技、新手段、新对策,努力探索、不断总结。

  2010年7月,鉴于沪渝高速鄂西段特殊的道路环境和严峻的交通事故形势,省政府召开交通安全保障工作会,明确沪渝高速鄂西段道路禁行“易燃易爆危险品运输车辆”。此后又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研究该段安全管理对策,并专门下发专题办公会议纪要。

  2012年起,鄂西管理处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在沿线部分事故易发路段,逐步推进安全综合整治措施,重点增设防滑路面、振荡标线、交安标志标牌、太阳能爆闪灯、反光膜等设施设备,全面提升对通行车辆的管控力度。

  打开沪渝高速长阳段的管段示意图和纵断面示意图,可以很清晰看到,从宜昌公路长江大桥到野三关界牌,短短100公里里程,海拔落差却有近1000米,主要由3段长下坡完成衔接,以金龙隧道洞口为高程顶点,往宜昌、恩施方向延伸两段长大纵坡,其中分布多处隧道群。渝沪向金龙隧道洞口至高家堰段长28公里,海拔高差760米,分布有朱家岩、渔泉溪、扁担亚等长大隧道组成的11公里隧道群;沪渝向金龙隧道至榔坪段长下坡21公里,海拔高差472米,穿越了特长隧道——金龙隧道。长距离的纵坡,使得该段成为交通压力最重的路段之一。

  在这么密集的隧道群和长大纵坡叠加的路段,如何进一步保障安全通行环境。

  管理处在28km长大下坡前端新建了榔坪停车区,为车辆提供了加水、休息停靠港湾,减少了长下坡频发使用刹车导致轮胎过热引起的车辆自燃事故;在K1241、K1235、K1221纵坡区段内,增设了3处避险车道,为可能失控车辆提供防护,缓解长大纵坡安全行车问题。与此同时,管理处联合交警部门,分别在贺家坪至渔泉溪隧道出口、金龙隧道全段设置了长10.8km半幅封闭区,实行单道通行,压制车速过快;另一方面对连续隧道群路面进行糙化处理,对位于纵坡区间的金龙隧道、渔泉溪隧道进行路面精细铣刨,增加路面摩擦系数,提升路面抗滑性能。

  管理处也进一步摸索安全管控手段,组织路政部门通过数据对比、信息收集、事故回访、现场勘察等多种方式,不断探索总结,从实践中摸索出道路安全保畅规律,尤其是路政一大队大队长郑玉典总结出的单道通行法、瓶颈控制法、无缝对接巡查法、声光预警提示法、上坡管制远端分流法、快勘快拆保畅法、应急分队派驻法、路况信息漂流法、“五个一”法制宣传法、缩微现场模拟教学法等工作方法,在山区高速路政管理安全保畅工作中,发挥出实质性先导作用。

  通过道路专项整治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道路行车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这些综合措施的采取大大提升道路行车安全性,部分路况复杂等危险路段通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长阳段交通事故从2009年的576起降到2016年的148起以平均每年9.3%的幅度下降,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了92%。

   小处着手,科学精细提升路况水平

  7年来,虽然沪渝高速长阳段的运营时间和交通量都在不断增长,但管理处始终注重养护基础投入,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值)始终保持在90分以上,各分项指标80以上,管理处在十一五、十二五两次国检中,各项技术指数多次名列前茅。

  在复杂管理压力和持续增长的中重型车车流面前,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养护部门从转变养护理念入手,全面推行科学养护、规范养护、精细养护,截止2016年底,长阳段累计完成养护投入25792万元。

  “日常性养护是道路养护工作的根本,也是重点。”管理处牢固树立了“精细养护重实效”管养观,从容易忽视的小处着手推进日常养护的大改观。

  养护部门先后出台了数项从小修保养、大中修工程、新增工程、路损路赔到应急处置的养护管理制度,并及时、适时的组织讨论、细化完善,为开展养护工作提供了指导性规范;建立养护科、养护站、养护工区三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逐级考核、细化责任,实现养护质量精细管理。注重强化对巡查检查的“前置”作用,建立“立体全覆盖式”的日常病害排查制度;强化养护站、监理两级指令时限管理措施,尤其是对修补坑槽、抢修交安设施小微病害处理的时限管理;每年选择具有专业资质检测单位对全线进行专业“体检”,将检测评定病害处理纳入年度养护任务考核硬性指标。

  2012年起,管段的134座主线桥梁、14座匝道桥及16座隧道全部完成建档工作,实行“一桥一隧一档”安全运营长效管理机制。为全线中桥以上桥梁统一设置“桥梁信息公示牌”,为每座桥梁设置“桥墩编号标识”,对桥梁管养信息进行公开,明确桥梁管养责任,落实桥梁监管制度;为每座桥梁隧道设置技术档案盒,及时收集整理桥梁相关档案,将每座桥梁的基础资料、管理资料、检查资料、养护维修资料、特殊情况等五类资料进行实时归档;对重要桥梁实行“一桥一策”病害维修制度,根据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结果,对不同技术状况水平的桥梁采取不同的养护管理措施,进一步推进桥隧管理精细化。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树立低碳养护、绿色养护的生态管养理念,探索了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的新渠道。

  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推进低碳养护,将路面铣刨废料捐赠长阳县公路局,对沥青废料进行厂拌热再生后用于S324省道和X222县道沥青路面中修,保证了沥青、砂石等原材料得到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沥青路面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沥青路面废料“零废弃”。

   先行先试,创新山区高速养护新标杆

  面对沪渝高速长阳段超常规的道路管理客观条件,在科学养护理念的带动下,养护部门勇敢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主动探索、创新措施,成功破解了许多养护技术和管理瓶颈。

  长阳段有16个隧道、32座特大型大型桥梁,桥隧比例63.7%,其中绝大对数桥梁都是跨越深沟峡谷的高墩大桥,复杂的地理条件和结构各异的桥隧决定了养护管理必须突破常规。

  “我们引进爬索机器人、无人机对特大桥进行检测,无人机检测桥梁在国内尚属首次。”2015年7月,总工程师聂品荔在接受湖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

  2015年,鄂西高速在国内首次创新引进无人飞行检测机,首先对拥有178米墩高的世纪第一高墩桥——龙潭河特大桥进行了检测;通过创新采用无人机检测,不仅提升了对管段桥梁检测的准度、精度,还提高了养护安全性,节约了成本,后期通过对拍摄画面进行技术分析,可以有效发现桥墩的各种病害,也为管理处后期消除隐患打下基础。

  同年3月,首次在铁罗坪特大桥尝试使用爬索机器人对152根斜拉索进行检测。如此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度,操作中不需要封闭交通,检测过程也更加安全可靠,养护部门根据检查结果对斜拉桥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维修和养护。

  湖北省最长公路隧道--金龙隧道,左洞长8693米、右洞长8654米,整座隧道贯穿集溶洞、暗河、突水涌泥、断层、偏压、岩爆、高地应力等地质灾害于一体的特殊地质地段。2014年,为了加强对鄂西高速重点养护课题的研究,全面掌控隧道技术状况,探索更加科学的隧道养护方法,确保隧道运营安全。管理处与检测单位持续合作3个月,采取五种方法共计28次周期性监测,对金龙隧道代表性路段进行全面检测,并于完成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在这期间,管理处注重加强与道路养护先进单位的经验交流与合作,通过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及重点检测单位等国内专业院校、设计单位的优势性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丰富的科研条件和学术基础,先后组织对山区高速桥梁隧道管理课题进行研究,加强与道路养护先进单位的经验交流与合作,促进与鄂西山区高速养护管理的科研结合,并共享其科研成果,推进养护的科技含量。

  2015年,管理处在省内率先引进路面抛丸技术,选取长阳段内抗滑能力不足的沥青路面,进行抛丸打毛,提高沥青路面粗糙度和摩擦系数,从而提高路面的附着力,保障行车安全。

  在鄂西段,需要突破常规的不仅仅养护技术,还有管理方法。

  为降低道路养护施工安全管理的风险及成本,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养护施工封闭道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管理处积极探索适合山区高速的养护工程集中施工管理新模式,制定《鄂西管理处养护工程集中施工管理办法》。

  2014年6月,在对相距近200公里的长阳段渔泉溪隧道和利川段云雾山隧道路面进行精细铣刨的同时,组织工程养护作业、机电维护、隧道消防设施维护集中进行施工,两处施工比预计时间提前两天完工,施工期间,路段运行秩序井然,没有出现大面积拥堵情况。

  集中养护的首次实践成功,为山区高速养护管理翻开了新的篇章。此后,鄂西管理处进一步扩大集中养护管理的实施范围,将管段内需交通管制、半幅封闭交通或中断交通的道路土建工程、机电工程、消防工程等养护工程施工维修项目,全部纳入集中养护作业。

  这一模式在鄂西的提出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养护作业的效率和作业的安全,大大提高了高速公路的服务功能,也为管理处突破养护管理瓶颈,探索完善山区高速运营管理新机制提供了参考。

  5年的时间沧海一粟,时间的地图上却留下鄂西人戮力同心奋勇争先的记录。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鄂西管理处以省厅工作目标为指引,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革新,养护管理早已不再是修补等传统养护技术,而是赋予每个细节以更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并融入到鄂西养护管理的每一个角落,让路网安全畅通的同时,山区高速养护管理品牌也已逐步成型。

  “敢于担当,勇做山区高速安全管理排头兵。”今天,站在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时间起点,湖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幕已经推开,交通供给侧结构改革正在深水前行,鄂西管理处将坚决贯彻执行省厅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服务供给水平为核心要求,坚守山区高速安全底线,聚焦沪渝高速长阳段的发展短板,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养护提质增效,为推进“六个鄂西”建设,助力湖北交通“当好发展先行官、建成祖国立交桥”战略实施书写养护答卷。